2024年05月16日
隋春波
“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蝶恋花·春景》)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春之花会悄然结束。郁郁青青的嫩叶间,仍旧挺立枝头的花萼,哪些最终能结出圆润硕大的果实呢?
1500多年前,孔子也有此一问。原句为:“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只长苗却不开花的情况是有的啊,只开花却不结果的情况也是有的啊。”
“苗”,指庄稼出苗。“秀”,指吐穗开花。是春秋以来的象形字,从禾,下面有果实下垂状。本指谷类抽穗开花。“六月六,看谷秀。”如今,还有人把庄稼吐穗开花叫“秀穗”。引申指特别优秀,如优秀、秀才;又引申指美丽,如秀丽、秀气。“实”指庄稼凝浆结果。待到麦穗金黄,结出颗粒饱满的果实,小麦便成熟了。
是不是所有的“苗”都能“秀”能“实”呢?
当然不是。有些庄稼虽然长出了苗,但没能开花、抽穗就夭折了;有些庄稼虽然开了花、抽了穗,却在本该凝浆的时候干瘪了。它们可能遇到倒春寒冻坏了根,可能遭到病害虫的侵袭,可能因浇水、施肥不当营养没跟上……总之,在植物界,“苗而不秀”和“秀而不实”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孔子说这番话,显然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相同,其间另有深意。南朝梁皇侃在《论语义疏》中云:万物草木有苗稼蔚茂,不经秀穗,遭风霜而死者;又亦有虽能秀穗,而值沴(音lì)焊气,不能有粒实者,故并云“有矣夫”也。北宋邢昺(音bǐng)的《论语注疏》承接《论语·子罕篇》的前面两章来注解此章,曰:“此章亦以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之,为之作譬也。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比孔子小30岁的颜渊(本名颜回)是其最得意的弟子,他安贫乐道,勤奋好学,一生追随孔子,孔子把他当作自己的接班人精心栽培。可惜,不到40岁,颜回就死掉了,孔子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篇》)。
尽管有后人认为,这句话未必是孔子专门针对颜渊短命所发的感慨,但毫无争议的是,“苗而不秀”与“秀而不实”的含义绝对远远超越了种庄稼的本意,可谓直指人生——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成语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初中语文课本中原有一篇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与之呼应:仲永小小年纪便能作诗,但其父不注重后天培养,领着他四处卖弄,满足于一时的虚荣,最终仲永“泯然众人矣。”还有多少打小聪明伶俐、才华过人、被人称作“好苗子”的孩子,并没有在人生之花本应开得最灿烂的青年时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不正是“苗而不秀”的表现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在古代,人生高光时刻莫过于“金榜题名时”。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纵观科举制1300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状元就达600多位。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么多状元中,真正流芳后世、至今仍具较高知名度的并没有多少。这是否成了“秀而不实”的一个注解呢?
如今,科技飞速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物资日益丰富,让一些人变得只图享受,不思进取。他们不愿付出从“苗”到“秀”再到“实”的辛苦,把《论语·季氏篇》中“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的“损者三乐”当作人生快事。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成了“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的当代例证。
202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