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泛黄的手稿摞在一块儿,足有半米多高。首页上,“包公挂帅”4个字工整有力。从第1回直至第210回,书稿里的内容对于评书表演艺术家许同贵来说,已烂熟于心。
近日,带着这部新编长篇传统评书,许同贵登上央视戏曲频道“名家书场”。
刘兰芳:“同贵这个书,火了”
4月27日,记者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见到了62岁的评书名家、刘兰芳入室弟子、朝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许同贵。在央视热播的是其重新创编并演播的评书《包公挂帅》的第一部,共50回,3月19日开播后,迅速在评书界引燃追播、讨论热度。“同贵这个书,火了。”恩师刘兰芳如是说。“反复听,如饮琼浆。”营口书迷金某这样评价。
《包公挂帅》又名《白马告状》,是出身于曲艺世家、1979年开始学演评书、有着“关东山里红”美誉的许同贵据家传秘本整理创作的传统评书。数百年来,《白马案》《白马传御状》《包公挂帅》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同贵借枝生花,边改边创,将原本的“八大棍儿”丰富为210回的长篇大书。
“中华文明溯源长,礼仪之邦在东方。说古论今赞英雄,包公挂帅美名扬!”惊堂木在桌案上轻轻一敲,许同贵高亢明快的嗓音、张弛有度的节奏,便将这包青天和杨家将、呼家将的故事娓娓道来。
翻开许同贵的手写稿,蝇头小字密密麻麻,仅210回的目录就占满了3页纸。逐页翻读,可见其在遣词造句上的修改、斟酌,更可一窥这部大书结构脉络、情节发展的定型过程。最初靠口传心授学来“底活”,在表演、历练了15年,积累丰厚素材后,许同贵于1994年开始整理、书写此书,几度完善、打磨。
评说到位,契合当下观众口味
谈及这部评书的打磨创作过程,许同贵说:“我在喀左县民族文工团上班时,经常下乡去讲这部书。只要一开讲,乡里乡亲就把书台围得水泄不通,可见多么受欢迎。”
许同贵所讲的《包公挂帅》,2/3以上的内容均为原创。如此回合众多、体量巨大且构思新巧、情节曲折的鸿篇,鲜有他人能及,“独家秘本”实至名归。
“许同贵家传的压箱底《包公挂帅》有很多独到之处,经过他40多年的加工完善,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充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故事脉络清晰,人物刻画细腻,评说到位,与时俱进。而且,表演感染力强,有激情,能迅速抓住年轻观众,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中国曲协原副主席、省曲协名誉主席崔凯说。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