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促成长

2024年05月28日

“同学们天天刷牙,天天接触牙膏,那么,能不能把‘膏’字准确书写出来呢? ”

在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汉字的溯源》课堂上,辽宁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市第九中学科研处主任赵晓刚一边指导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培养爱汉字、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近日,市第九中学名师和市回民小学骨干教师来到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跨学段的衔接课程,尝试将中小学教学形成一个连续性、一贯性、螺旋上升式的整体。

当天的教研活动中,同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宋秀玉则给六年级学生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病句修改课。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要点。市回民小学王盛楠老师以《匆匆》一课为例,梳理了小学五六年级课文中出现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借助仿写,感受两种不同抒情方式的写法。

“这三个类型的课堂教学,从不同角度入手,结合小升初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梳理、拓展和拔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开创了小初衔接课堂教学的先河。”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研训员李文婷告诉记者,学院小教处和中教处在学期伊始,就通过联合教研的方式,开展了多次小初衔接跨学段听课活动。他们分别组织市内两区小学教研员、学校教学领导及一线教师,到多所市直初中观课、议课,课后,两个学段教师集体教研,交流学生升入初中后常见的不适应表现,根据一线教学实际情况,梳理出亟待解决的教学盲区,加深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教师的沟通,助推小初衔接顺利。

学院还成立了小初衔接课题组,通过制定衔接教研观课议课量表、下发小初衔接调研问卷等,寻找教学衔接点,为升入初中的学生设计合理的衔接方案。

本报记者 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