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做起 提升语文能力

2024年05月28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是进步的唯一途径,是一个每天都应该坚持的过程。一个个日子构成了学习的过程,也就构成了一个高质量的生命。

今天,我们且来谈谈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也是要从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做起,每天做并坚持做下去。比如,每天翻阅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熟悉的字词,逐渐扩大识字量,不断扩充词语库,不断提升自己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在这每天的翻阅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出来了。

再比如,每天“用心”(运用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读上一篇文章,借助参考资料解决相关问题,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研习布局谋篇的手法,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久而久之,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阅读质量会越来越高。不久,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的过程,原来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个时候,你的阅读当然就是准确而深刻的了。而这个“对话”过程,是两个能力的互相促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会促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表达能力又会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

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辙所言:“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每天的用心阅读,就是我们“养气”的过程。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都应该指向这一点。

下面这个小故事或许对我们有些启发。据说,曾有一个天资聪颖、一心向学的孩子,向大文豪苏轼请教作文的捷径,苏轼让他去郊外观察一天高粱苗。孩子很听话,老老实实看了一天高粱苗。晚上回来,问之:“高粱苗有何变化?”答曰:“无。”命之再看三天。回来后,问答结果如前。苏轼问他:如果没有变化,秋天怎么会长出高高大大的高粱呢?

苏轼的目的,当然不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他是要告诉这个孩子:学习写作没有捷径,只能靠每天踏踏实实地勤奋、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一曝十寒”更不行。他说了一句值得我们回味的话:“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这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很平常的道理!万物生长皆如此,人的成长也不例外,语文学习难道就能超越这个规律吗?

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请重视这些“小事”——每天翻阅工具书,每天用心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字,每天想想自己学习上有哪些收获,每天把大脑的仓库点点货,在“入库单”上增加一两笔……如能真正做到这些,那就像高粱苗高擎着叶子,争分夺秒吸收日光,努力向下扎根,尽可能地汲取更多的水分和营养。当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日子过去,你终会自豪地挺起高大的身躯,捧出火红的高粱穗子!

在语文学习的路上,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吧!

学习语文应养成的五大习惯

规范书写的习惯

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和积累字词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

记诵的习惯

写日记的习惯

辽宁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市第九中学科研处主任 赵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