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啥不尝药?

2024年05月30日

隋春波

前些天,偶染风寒。同事推荐家里存放的一种清肺的中药,并打电话让家人送到单位楼下。接药道谢之时,想起了《论语》中一段与药相关的记载: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篇》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的翻译,这句话为:季康子赠药,(孔子)拜谢而接受了。并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按当时的礼节,接受别人送的药,是要当面尝一尝的。那么问题来了——孔子不依照彼时礼数,当着季康子的面尝一尝药,几个意思呢?

康子,本名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正卿(负责国家政务和军事指挥,权力仅次于国君),事鲁哀公。谥康,故称季康子。季氏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皇家贵族,季康子的爷爷季平子、爸爸季桓子及其本人,都与孔子有交集。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会计出纳)和“乘田”(管理牛羊畜牧),即是给季平子(也是鲁国正卿)做宗主时的季家打工。季平子去世后,其子季桓子担任鲁国执政(掌管国家政事的大臣)。此时,孔子正得到鲁定公的重用,对凌驾鲁国公室多年、以季氏为首的三个权臣(史称“三桓”)实施“堕三都”打击计划,不意功败垂成。齐国见在这君臣二人合力之下,鲁国渐露锋芒,于是乎来了个美人计——“齐人归(通‘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齐国送来80名能歌善舞的女子,季桓子代表鲁国接受了,他约上鲁定公去看歌舞表演,一连数天不上朝过问政事。孔子于是离职走了,由此开启了14年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直到孔子68岁那年,季康子才派人从卫国接回孔子,并拜孔子为“国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级顾问。

之所以要把孔子与季家三代人的交往说清楚,是因为在理解“丘未达,不敢尝”时,后人分歧很大。

一者认为,孔子对季氏三代深恶痛疾——都是操纵三桓干涉国事架空国君的坏家伙,用得着以礼相待吗?所谓“不敢尝”就是“我蔑视你”!这样理解,倒也符合孔子爱憎分明的性格。问题是,孔子是最最推崇“周礼”之人,如此言行,未免太失礼了吧?

二者认为,孔子对季家人的厌恶,季康子不会不知道。他很可能想趁孔子得病时毒死他,所以孔子不得不防。咳咳!这么想的人是宫斗剧看多了吧?季康子当初是“以币(同帛,古人相互赠送礼物的总称)迎孔子”返回鲁国并奉为国老的,现在当场毒翻,虽说“体现了”历史的残酷性,但终归是戏说——权倾朝野的季康子想除掉孔子,手段多得是,犯不上这样“混不吝”。

三者认为,孔子对身体健康较为重视,在不知药性的情况下,不想贸然服用。于是,他先是很得体地依照礼仪拜谢,表明感恩的态度,接着又解释了不能服药的原因并非出于不敬。如此一来,既没有得罪季康子,也没有危及自己的身体。“孔子虽然重礼却不拘泥于礼,将礼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追求的是礼的实质而非表面”,“展现出其语言的艺术”。

对于这一理解,众人颇为赞许。但笔者的疑问是:孔子收下了不吃的药后该如何处理?放着,让它长毛?扔了,岂不是言行不一,又违背了“礼”?

四者说法令人心头一震。有人搬出《周易》第25卦“无妄卦”,说周公九五爻辞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孔子在《小象传》中补充解释说:“无妄之药,不可试也。”认为这正证明了孔子有病也不乱吃药之意。

不过,经笔者查询,“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的含义是:没有打算行动或追寻什么目的却身染疾病,这种病不需用药医治,它会不治而愈。

五者认为,“药”字繁体字为“藥”。《常用字字源字典》中说,它是形声字,从草头,乐(音yào)声,本指能够治病的植物。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会意字,指人借助药物解除了病痛,就会恢复以前的快乐。有人据此认为,“藥”应该翻译成“能带来快乐的草药”,如烟草、大麻等,吸食后使人感到兴奋,并能减轻身体疼痛的感觉。按照这一理解,这句话就成了:季康子向孔子赠送了只有高级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快乐草”,孔子施礼后收下了。说:“我地位低下,怎么敢享用如此贵重之物呢?”哈哈哈!

争论至此,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问题出在对“达”字的理解上。“达”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兼象形字,像人行逢路,可以通达。把它理解成“知晓药性”,就把我们带偏了。

《论语·颜渊篇》中有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作为士,怎样做才称得上“达者”呢?孔子的回答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所谓的达者,就是质朴正直,崇尚道义,察言观色,对人谦让,这样,他在诸侯国做官必能通达,在卿大夫家做官必能通达。

笔者认为,孔子是觉得自己“主动辞职”前去周游列国后,就不再是鲁国大司寇,由上大夫变成一介布衣,如今连“达者”都算不上了。所以,面对鲁国正卿送来的药,他才谦逊地表示“不敢尝”。至于这谦逊中对不学无术的当权者有无嘲讽之意,后人大可自行领悟。

20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