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2日
党员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
实施基层党建“红色领航”示范工程,设立党员示范岗。
丰收社区党员志愿者收集群众用餐需求。
来助老食堂就餐的老人在挑选喜爱的餐食。
振华社区党员志愿者为助老就餐点的老人分餐。
小雨社区“大党委”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医疗服务。
区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为社区居民实现“微心愿”。
邻欢社区“大党委”委员在社区召开燃气安全知识讲座。
富强社区“大党委”委员深入群众讲解金融知识,提高防诈意识。
五大门社区党委打造“小院党课”,拓宽党员教育渠道。
本报记者 丁海林
心系民心,倾情服务铸党魂;
情牵民意,凝心聚力展党风。
如今,聚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成为站前区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他们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使得社区党建活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在这一过程中,站前区的基层党组织不仅在组织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更在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展现出新活力和创造力。这一系列积极变化,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创新载体激励担当
区域党建活力增强
为增强区域党建活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社群服务效能,站前区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要求中持续用力,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的工作重心,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导向。通过一系列举措,以持续用力的态势不断强化基础,巩固根本,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提质增效。
下大力气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载体激励担当作为。结合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具体举措要求,推动全区638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开展“我是党员、我就在群众身边”活动,引导机关各单位部门党员干部发挥职能优势、资源优势,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272个,实现群众“微心愿”2000余个。深入实施基层党建“红色领航”示范工程,组织机关党员开展“亮身份、明职责、当先锋”活动,倡导各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悬挂或摆放“岗位工作职责”,设置“党员示范岗”30个,充分激发机关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利用智慧党群服务平台赋能,推动基层减负增效。创新实施“党建统领、网格智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智慧党群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组建区、街两级工作专班召开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8次,指导基层单位对辖区居民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确保“应录尽录”,平台运行更加高效。聚焦“为人民服务”宗旨,充分运用“12345”平台、智慧党群服务平台、网格员定期走访入户等方式,确保居民诉求收集全覆盖,将信访、老龄、统战、失业、残疾人、经济普查等20余项基层工作一网受理、统筹推进,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联动处置。建立“平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百姓诉求进行综合研判、分办处理,涉及多部门或难以解决的诉求设置办结时限,相关部门集中“报到”,共同研究解决,办事效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平台受理群众诉求3422件,办结诉求3257件,办结率为95.2%。
推动党组织共建活动常态化、服务群众精准化。持续深化“三单八联”工作法,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落实好机关事业单位包联社区、领导干部包联网格制度。加强对专职网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及时了解网格员队伍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对不能胜任职责的专职网格员坚决予以调整,不断强化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下好服务这盘大棋
织密群众“幸福网”
有了“身强体壮”的基层党组织,站前区开始千方百计不断提升其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
建设社区“大党委”,基层服务大提升。站前区聚焦社区“大党委”建设,强化组织引导,将居住在辖区内的市直单位、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党组织书记吸收到社区党委当中,借助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增强社区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区共推选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79名,常态化联系5个街道40个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各类联席会议100余场次,解决群众热点、难点、堵点问题500余件。
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有两户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采买困难。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辽宁华联投资集团张富厚和营口萃华金店王恒丽伸出援手,每周根据老人需求,为其代买蔬菜水果及日常用品并送至家中。他俩还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定期为两位老人解难题送温暖。
针对双职工家庭孩子寒暑假的看护难题,跃进街道振华社区党委和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市第七中学联合开设寒暑假免费爱心托管班,以解燃眉之急。
打造“幸福新社区”,感受幸福有温度。站前区着眼“锻造过硬队伍、完善阵地建设、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治理质效、强化环境治理、增强群众满意度”目标,在全市率先打造试点社区3家,将养老托育、社区诊疗、基层党建、便民服务、居民文娱等功能充分融合,着力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营造出幼有所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全龄友好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让辖区群众获得可感、可及、有温度的幸福感。作为全市第一家“幸福新社区”建设观摩单位,跃进街道振华社区将于本月中旬承办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幸福新社区建设”观摩交流活动。
“红色帮办”暖人心,织密群众“幸福网”。建设街道莲花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很多居民对一些需要网上申办的业务流程不会操作。为方便居民办事,提升社区工作效率,社区两位“红色帮办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指导居民线上办理医保、就业补贴、就业证等业务。如咨询新生儿社保参保、居民医保缴费等事宜,“红色帮办员”通过电话或微信耐心讲解操作步骤,一步步引导居民在线上申办或缴费;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要帮忙办理医保卡时,“红色帮办员”帮忙上门取送材料,主动“跑腿”到医保大厅为居民办理。
社区居民张女士不会通过手机进行居民医保缴费,打电话向社区咨询。“红色帮办员”刘伟婷按步骤,指导居民用手机进行缴费。张女士非常开心,称赞“红色帮办员”是百姓的“贴心人”。
今年80岁高龄的老党员刘大爷是东兴街道邻欢社区居民,虽腿脚不便但积极向上,提出希望每月都能参加社区组织的党日活动。为满足刘老的需求,社区“红色帮办员”郑浩和崔木子主动登门,给老人带去报纸、党刊,传达社区最新的党日活动学习内容。
目前,站前区以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为主体,党员为骨干,热心群众为支撑,组建了44支“红色帮办员”队伍,吸纳了129名“红色帮办员”。他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征集建立帮办服务需求、帮办服务项目两张清单,系统整合党建、社保、民政、综治、物业等5大类服务内容,收集26项帮办服务需求,梳理45项“红色帮办”服务项目。同时,压实帮办责任,实行AB岗、首问责任和一次告知制度,做到即时受理、限时承办、按时答复。截至目前,站前区“红色帮办员”已累计为居民办理各类事项860余件。
“助老食堂”在身边 托举幸福“夕阳红”。“干净卫生,而且下楼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社区助老就餐点真是太好了!”89岁的张兴文大爷家住渤海明珠小区,他对社区助老就餐点赞不绝口。他的儿女都在外地,平时独居在家,自从有了助老就餐点,张大爷几乎每天都去助老就餐点吃饭,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
走进振华社区助老就餐点,窗明几净,诱人的饭菜香气扑鼻而来。社区老人齐聚一堂,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跃进街道振华社区党委为辖区居民打造爱心助餐点,采用“餐饮企业+爱心食堂”的运营模式,由社区提供场地、设备,委托餐饮企业提供配餐服务。为了让老人花最少的钱、享受到最好的餐食和服务,助老就餐点采用分年龄段的定价方式,9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对于部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距离较远的老人,振华社区党委组建3支由社区干部、网格员及辖区志愿者组成的党员爱心送餐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确保助餐服务不落一人。自启动助老就餐点建设以来,日均服务老年人100余人。建丰街道丰收社区党委从一餐热饭入手,聚焦老年人最基本需求,创新开展“志愿+养老”支持发展社区助老食堂活动,吸收本地居民、爱心人士、党员志愿者等群体力量,搭建“幸福方桌”,面向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站前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聚焦解决低保、特困、孤寡、失独、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问题,将“助老食堂”建设运营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重点推动,深化“社会闲置资源+公共服务场所融合”和“党组织领办+市场化运营联动”两项机制,整合社区闲置用房和物业服务用房等服务设施,推动助老食堂选好址、建好站、服务好老年人。
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服务型党组织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