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大篷车”时代新风尚

——老边区文明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2024年07月17日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形式多样 文明实践硕果累累

在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老边区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动大篷车”精品项目,以灵活百搭的活动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百姓整体素质,“移动大篷车”载满时代新风尚。

整合资源 文明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老边区统筹整合体制内外两方面力量,调动农业、教育、科技、公安、社保、医疗等行政资源,挖掘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探索培育本土文化人才等民众资源,拓展行政组织和社会队伍参与两方面途径,以“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形式,组织引导宣讲名家、行业骨干、服务团队、文化队伍等走进农村、社区和学校,送政策、送文化、送知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集市、服务专窗。

凝聚队伍 文明实践激发新活力

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老边区建立了融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网格”,打造“8+N+X”志愿服务队伍网络。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N”支志愿服务队伍,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打造“X”支志愿服务队伍,宣传党的政策,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解读为民利民惠民政策,特别是把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卫生健康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帮助群众了解并掌握。组织专家下乡,推广科学技能,为种养农户传授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引导农民认识本地发展优势,了解更新市场信息,掌握致富本领。医护专家开展义诊活动,普及健康文化,向群众讲解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突发病的应急方法及健康养生知识等,积极引导群众摒弃个人陋习,养成讲卫生、懂护理的良好习惯。组织城乡文艺队伍、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汇演活动,活跃大众文化,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健康文化活动。围绕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培育亲情邻里文化,将亲情要素融入道德宣传、义务服务等活动中,引导广大群众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诚信友善的新型人际关系。

一支支来自本土、扎根群众的志愿服务队伍,掀起了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活动热潮,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区共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450支,凝聚志愿者5000余人。

老边区凭借“移动大篷车”这一灵活的载体,携带丰富的宣贯内容深入基层,带动全区各基层单位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包括政策解读、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每一场活动都围绕群众需求,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其中,老边区文艺志愿服务队涉及舞蹈、音乐、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多种文艺形式,观看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群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文艺轻骑兵全面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活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移动大篷车”在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传播了文明理念,实现了文化惠民、文化利民。

截至目前,老边区已开展35场文明实践“移动大篷车”下基层活动,参与活动的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达80多支,涵盖政策、理论、普法、科技、医疗、未成年人教育等内容,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全面志愿服务。

老边区文明实践“移动大篷车”项目,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让群众体验到了幸福和欢乐,加速了他们从受益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凝聚了群众的前行力量,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