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日本对营口 大豆产业的控制与掠夺

2024年09月18日

景德龙

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营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成为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经济渗透的前沿阵地,而大豆产业则成为日本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

一、近代营口大豆产业的发展

营口自1861年对外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尤其是在大豆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863年,清政府解除了大豆出口禁令,外商纷纷参与东北大豆贸易,推动了大豆出口的迅猛增长。到19世纪末,营口已经成为东北大豆的主要出口港,对营口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

二、日本在营口大豆产业中的初步渗透

1890年,日本三井物产在上海支店专门派人常驻营口东永茂油坊,研究营口大豆。同年,隶属于三菱财团的日本邮船会社开通了营口与神户、横滨的定期航路,也参与到大豆出口贸易中来。1892年,日本人山本携带大豆样品向三井物产总部汇报,建议在营口开设分支机构。1895年,三井物产正式设置营口出张员,开始大力收购东北大豆。1900年,三井物产成功从营口进口大豆到日本,标志着日本在东北大豆贸易中的实质性参与。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东北的地位,并通过营口港加强对东北资源的控制。

三、日本对营口大豆产业的控制和掠夺

20世纪初,日本通过设立企业、银行和贸易公司来控制东北的经济命脉,如“满铁”的成立,不仅掌控了南满铁路沿线的交通,还逐步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其中就包括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贸易。1913年开始日本施行豆饼混保运输,1919年又实行大豆混保运输,强化了“满铁”对东北大豆产业的控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大豆资源的掠夺。1932年,日本扶持成立了伪满洲国。“满铁”以及其他日本企业在伪满洲国政府的配合下,对大豆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实行全面控制。1939年伪满洲国政府公布了特产品专管法,开始对特产品的统制。此外,日本还强制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大豆实行强制购销。例如1942年日伪营口兴农合作社成立,通过下达种植计划、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农副产品、管理“出荷粮”等形式,直接影响着营口的大豆产业。

四、日本掠夺营口大豆产业的历史影响

日本对营口大豆产业的控制和掠夺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了日本对营口的经济侵略。日本通过强制低价收购和出口限制削弱了营口地区农民的经济基础,导致农村贫困加剧。此外,日本对东北大豆资源的控制改变了全球大豆市场的格局,东北地区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地,而日本则通过控制这一资源,成为全球大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这一历史同时警示我们,必须警惕任何形式的经济霸权与资源掠夺行为,共同构建和谐共生的经济秩序。

(本文作者系营口理工学院讲师、营口市历史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