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醉人秋色 聚焦五谷丰登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专刊部采编人员赴农村访秋收侧记

2024年10月18日

记者现场抓拍特写。

和农户聊聊今年收成。

到山上果园里看丰收美景。

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春天播种的希望,夏日耕耘的辛苦,化作金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喜悦。

去农村,和农户一起收玉米、摘苹果;下田间,看千重稻浪、品蟹肥菊香。10月15日一早,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专刊部组织全体采编人员,远赴老边区路南镇城子村、大石桥市周家镇等地,感受家乡秋日“丰”景,体验农民收获劳动果实的欢畅,定格色彩斑斓的秋韵。

在老边区路南镇城子村稻田间,记者和农户谈收成,问收益。记者们了解到,目前我市水稻收割已经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省时省力的现代化收割模式深受农户欢迎。随着科技助农等工作的推广普及,在不出现极特殊天气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稳获丰收。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信息,截至10月14日,全市秋粮收获面积已达93.06万亩。其中玉米70.51万亩,水稻16.04万亩,大豆、薯类和杂粮全部收获完毕。

来到大石桥市周家镇冯家堡村时已近中午。正在田里收玉米的村民冯国政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和爱人种了十几亩玉米,收成非常好。他拿起几棒穗大粒满的玉米说:“今年,玉米能卖上个好价钱,是我家收入的重要一部分。现在,各种农作物的秋收都进入收尾了,年景好,收益也高。”

到采收苹果的山坡果园,是记者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搭上村民沈勇启的农用三轮车,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缓缓行驶,记者们看到:山坡上,一排排玉米秆粗叶枯,正翘首期盼人们前来采摘、收割;庄稼院里,红红的朝天椒神气活现;农舍前,矮壮的鸡冠花又红又大;村路边,熟透了的野菇娘外皮红中带紫,粉色、紫色的牵牛花争芳斗艳,银白色的太阳能路灯点缀着层林尽染的群山……来到半山腰的果园里,满坡满树都是红彤彤的大苹果,在反光膜的映衬下闪闪发亮,犹如一个个即将出嫁的少女,站在明晃晃的镜子前,反复端详着自己羞红的娇颜。沈勇启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在外地打工,赶上秋收了,就回来帮父母收农田的庄稼和水果,“今年年景好,苹果和玉米都获得大丰收,比往年要多收一些时间”。

苹果树下,一群果农正分工有序地忙碌着,有的用小剪刀细心地剪下苹果装进筐里,有的把满筐的苹果拎到平地上,有的轻手轻脚地把筐里的苹果装进纸箱,有的把纸箱里的苹果搬到农用三轮车上……女人们边干活边轻声唠着家长里短,男人们高声议论着歇晌时是喝两瓶啤酒还是来二两白酒解解乏。记者们被这喜人的丰收场面深深打动,纷纷拿出相机、手机,选取最好的角度,拍摄收获中的欢欣。

“来,尝尝咱家的苹果,比蜜都甜!”正把筐中苹果装进纸箱的村民穆广华热情地招呼记者。咬开黄瓤透亮的苹果,记者们瞬间被舌尖齿间的甜蜜惊艳。一打听价格和销售情况才得知,每市斤1.8元的“寒富”苹果早被订购一空。穆广华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她家仅水果一项收入已经突破10万元。在周家镇的秋天里,众多和穆广华一样的村民们通过辛勤的耕耘,收获了更多的幸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家庭小轿车已广为普及。

据陪同记者们采访的周家镇宣传干部介绍,近两年来,周家镇围绕“两库两村一综合产业”的发展理念,打造“大红袍李子”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在原有的大石桥垚鑫水果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吸收冯家堡村隆之源蔬果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代家村家乐蔬果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筹建了两座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扩大标准化经营辐射面,优化大红袍李子产业整体布局,大红袍李子年产量700万斤,年产值4600万元。 大红袍李子地理标志保护性工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百家典范”。

采访车穿过村庄,一处有规模的种植大棚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宣传干部说:“这就是冯家堡村集体经济大棚。”近两年来,周家镇以冯家堡村为“一乡一示范”建设村,探索村集体经济新模式,发展羊肚菌种植,带动邻村增收;同时,该镇以周家堡村为中心村,与冯家堡村、代家堡村、大沟村、汤家沟村共同成立了周家镇产业联合党委,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发展共赢。另外,周家镇还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制,同步“田长制”,严厉打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确保全镇秋粮增收增产。

瓜果飘香的深秋,农民们收获着喜悦,储备着新时代新征程又一个春天的新动能。记者们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新农村的无边丰景,采写着更为火热生动、温暖人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