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外乡人逐梦营口城

2024年11月15日

本报记者  隋春波  赵 颖


“我叫丁晓鹏,大连人,今年是我来营口的第十个年头。之前哪,我在北京德云社待了几年,全国各地闯荡了一圈儿,最后,我还是回到了这里。为什么呢?故事还得从我的爷爷说起……”

初见丁晓鹏,是在“讲辉煌成就 颂锦绣华章”营口市社会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演讲比赛的初赛现场。他身着蓝色西服,略带波浪的垂肩长发,带着几分洒脱和随性,与众不同的气质令人印象深刻。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扬顿错地讲述,简短的自我介绍,迅速抓住了观众的心。

通过讲述,记者得知,晓鹏和爷爷都不是营口人,却都对营口有着深厚的感情。


爷爷丁发旺:

从营口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我们90后这一代人,都是听着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的名字长大的,而在我心里边,‘丁发旺’这个名字和他们一样,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丁发旺就是丁晓鹏的爷爷。据晓鹏介绍,爷爷的老家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他18岁参军入伍,19岁随部队来到营口集结,经过短暂停留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定居大连。

晓鹏说,爷爷有三个特点令他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每次陪他回忆战争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死里逃生’这个词:爷爷的屁股里,嵌着敌人的弹片;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但只是把腿冻坏了;三次躲过敌人的空投炸弹,其中两次是哑弹,一次是被气浪顶进战壕里。”

晓鹏说,他的另一个印象,就是爷爷去过的地方真不少:北京、四川、西双版纳,甚至朝鲜、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长大后才知道,这些都是他曾经躲过枪林弹雨的地方,更是他挥洒过汗水和热血的地方。”

爷爷在大连有个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一个屋子住着爷爷奶奶,另一个屋子住着晓鹏、爸妈还有外婆。总有爷爷的战友来看望他,路程远的还会在家里住上几天。晓鹏说,小的时候,也听不懂他们聊什么,“可我总能感觉出来,他们不是兄弟、不是亲人,但他们之间,却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

2014年,丁晓鹏考入营口理工学院。大一寒假回到家,爷爷特意写了一张纸条,上边是“郑庚顺”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爷爷告诉晓鹏:“这个人是我多年的战友,他就住在营口,你帮我找找他。”

大二时,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丁晓鹏入了党。“爷爷知道后,平时不苟言笑的他,脸上终于绽放出笑容。”爷爷又为他定下目标:争取早日成为“优秀党员”。

晓鹏说,对于爷爷来说,营口这个地方,不仅有他的战友,更是有着一份独特感情的城市。在吃不饱的年代,他吃到了营口人送来的高粱米水饭;在穿不暖的年代,他穿上了营口人送来的棉衣走向战场。直到晓鹏大学毕业之后,爷爷还总和他提起营口。在爷爷的印象里,营口是一个天很蓝、辽河水很宽、有山有水、米香果甜的城市。营口的农业也是爷爷一直牵挂的事情,他总问晓鹏,营口是不是有一个农业学校?还总和晓鹏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投身农业工作的想法。可能爷爷一直惦念着营口人的恩情吧。“记得我们最后一次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的时候,我说:‘要不我回来吧,回大连找个工作,这样也能有更多时间陪陪您。’他却对我说:‘回大连干嘛?营口多好啊,营口也是你的家。你有车的话,没事儿开车回来也不远。’”


孙子丁晓鹏:

在营口拜师学习相声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丁晓鹏在营口辽河老街一家茶馆里,结识了中国相声东北冯家门第五代传承人、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成先生。“我自幼喜欢曲艺,和李成先生相识,从此与相声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期间,丁晓鹏白天学习专业知识,晚上自学国学知识,为日后登台表演打基础做准备。2018年,丁晓鹏顺利完成学业。2019年6月,经李成先生推荐,丁晓鹏正式拜德云社相声演员郑好为师。同年12月,郑好将其引荐到德云社,丁晓鹏成为德云社青年队一员,在小剧场表演了3年。

2023年春天,晓鹏在安居小区买了套二手房。他说,营口的房子质量很好,房价也能承受得起。“虽然5楼楼层高了些,但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的楼间距、出门就是金牛山市场、10分钟的车程就可抵达市中心医院等优势,真的非常好!”

2023年6月,受师兄邀请,晓鹏前往南宁市表演相声,交流国学文化。他说,南方相声更加注重语言的精炼与流畅,演员在表演时要结合当地方言特点,表演风格需更加细腻,要善于通过对话与情节的巧妙安排,展现相声的艺术魅力。他一边表演,一边学习当地方言,同时向当地相声爱好者传授北方的相声表演风格及艺术特色。学习交流中,有个叫柯娜的女孩对北方相声很感兴趣。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大学讲师,在剧场兼职做相声演员,每次看完丁晓鹏的表演,都会结合表演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两个年轻人将南北方相声相互融合,创作出《南宁好相声》系列作品并一起登台表演,收到较好反响。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拉近了彼此距离,“我去南宁市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柯娜。”现任营口三为老年大学国学班公益老师的丁晓鹏笑着对记者说。


女友柯娜:

来营口传授合唱技艺


柯娜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是中国合唱协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在广西歌舞剧院、广西群众艺术馆、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等担任指挥,现在是营口三为老年大学、营口文化艺术中心老干部合唱团、营口妙声女子合唱团常任指挥。

“你不远千里来到营口,对营口的饮食、气候还习惯吗?”记者问。

“营口的水产品味道鲜美,面食也不错,比较符合我的味蕾。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道路整洁,民风淳朴。”柯娜说,国庆期间,他俩参观了西炮台、营口港集装箱码头;去鲅鱼圈泡了温泉、吃了海鲜自助;观看了夕阳坠海、鸟浪奇观等风景,所到之处,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了让柯娜尽快熟悉、适应营口的生活,丁晓鹏推掉一些工作,陪她四下走走、到处看看,相声《房不胜房》《如此教育》等作品,是二人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后,经过思想碰撞于近期创作出来的。日前,在我市举行的“五进七送”文化演出中,柯娜随营口文化艺术中心老干部合唱团深入社区演唱,丁晓鹏友情表演单口相声,两人专业的表演水平,认真的工作态度,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10月28日,记者来到营口三为老年大学。校长王袁介绍说,丁晓鹏和柯娜这对年轻人热心公益,他们的到来,为老年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在国学班已经学习大半年了,丁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让晦涩难懂的国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82岁的张素清说,丁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员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大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柯娜带领合唱班的学员排练仅一周时间,就获得营口市‘艺’起唱振兴群众歌咏比赛一等奖,全体学员都很佩服她的专业水平。”合唱班的白兴才老师说。

对于今后如何在营口发展,丁晓鹏的计划是,为营口冯家门相声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继续在营口三为老年大学发光发热,为老年人传授国学知识。希望更多的孩子了解并爱上国学,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柯娜表示,营口缺少一个童声合唱团,她想将国学内容以吟唱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先把《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曲子编出来。”丁晓鹏说,相信这样的创新方式,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国学。

11月2日,丁晓鹏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信息:柯娜被市青少年宫聘为声乐教师,11月3日已正式开课。

丁晓鹏买了一辆橘红色的二手斯柯达轿车。每次开车回大连,看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辽H车牌,他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晓鹏说,他对生活、物质没有太多奢求,吃“熊掌”、吃鱼都行。“熊掌”固然美味,但想得到它,要付出更多代价;鱼虽然廉价,味道也很鲜美。“对于我来说,还是吃鱼比较好。因为我现在的家就在营口,营口在我心里,是美丽的鱼米之乡。”


图片说明:


① 丁晓鹏和柯娜在营口市关工委举办的“大手牵小手 共诵建党103周年诗歌分享会”活动现场。

② 2020年,丁晓鹏和爷爷生前的最后一次合影。

③ 2023年4月,丁晓鹏和干爹张亮演出前合影。

④ 2020年,丁晓鹏和师父郑好在北京德云社广德楼剧场演出。

⑤ 丁晓鹏在“五进七送”文化演出走进站前区建丰街道怡园社区演出现场。

⑥ 丁晓鹏在营口三为老年大学上国学课。

⑦ 丁晓鹏在“讲辉煌成就 颂锦绣华章”营口市社会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演讲比赛决赛现场。

⑧ 2019年7月,丁晓鹏被西市区渔市街道评为优秀党员,活动现场丁晓鹏和李成表演相声《考考老党员》。

⑨ 2023年6月,丁晓鹏和柯娜在南宁市表演《南宁好相声》系列作品。

⑩ 柯娜在“五进七送”文化演出走进西市区渔市街道西环社区演出现场。

柯娜与营口文化艺术中心老干部艺术团团长助理王杰接受营口市公安局站前公安分局赠送的锦旗。

2024年,柯娜率队代表营口市总工会参加辽宁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职工歌咏大赛。

柯娜家中生活剪影。

丁晓鹏家中生活剪影。

2024年初,柯娜第一次来营口,第一次看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