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对盖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
此次随市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河南安阳交流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对标先进查找不足的机会。五天的交流学习短暂而又充实,专家授课,现场教学,实地参观,听取介绍等教学方式,让我感受很深,收获颇丰。
一、对安阳的总体印象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殷商文化发源地,甲骨文故乡,是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发祥地,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且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以太行大峡谷和殷墟博物苑为代表的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安阳的城市名片。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受启发的是,近些年来,安阳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传承与复兴古城的独特韵味,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探寻历史足迹,感受古城魅力。
二、安阳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经验
安阳古城,也称彰德府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改筑于明洪武初年,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1500米,面积约2.7平方公里。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布局。古城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注册25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处,市级11处。近年来安阳擦亮了千年古城的金字招牌,推动历史风貌提升与文化挖掘、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对古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力度,做好活化利用文章,让老百姓在古城保护整治复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秉持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历史文化街区复兴
安阳古城在仓巷街、城隍庙—高阁寺、西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复兴项目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建筑物的原貌。包括沿街立面整治、沿街屋顶修缮以及公有建筑的修缮等,旨在保留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古城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增强了古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吸引力。
(二)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夜经济发展
安阳古城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戏曲表演、民俗展览、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夜经济的发展中。不仅提升了夜经济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促进了古城夜经济的繁荣。同时,古城还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夜间消费场景,如夜市街区、酒吧街、美食广场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古城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并进行宣传推广
安阳市政府为了支持古城保护和夜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简化审批流程等。这些政策为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古城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古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对盖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盖州古城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韵味悠长的历史风貌。古城内保留着近40万平方米的连片老建筑群,以及700多处历史遗迹,如玄贞观、钟鼓楼、南关明清一条街和民居四合院等。古城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辽南特有的官帽囤顶,也有人字形的硬山顶,基本保持着初建时的格局特点。借鉴安阳古城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参与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形成了对盖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初步想法。
(一)保护为先,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一是强化法律与政策保障。制定并严格执行古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将古城保护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确保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二是实施科学保护与修复。对古城内的古建筑、历史遗迹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制订科学的保护与修复方案。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受损古建筑进行精心修复,保持其历史风貌。
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对古城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古城生态环境,保护古城周边的自然景观。加强对古城内污水、垃圾等环境问题的治理,确保古城环境的整洁与优美。
(二)合理开发,促进古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古城文化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定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游、古城夜游等,吸引游客前来游览。
二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提升游客体验。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古城文化与旅游、教育、娱乐等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文化纪念品、艺术品等,增加古城的经济收益。
(三)社会参与,形成保护与开发的合力
一是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古城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旅游展览等,吸引公众关注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
二是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古城保护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文化讲座等。设立古城保护基金,鼓励社会捐赠,支持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
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古城保护与开发格局。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生态平衡。在古城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古城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是推广绿色旅游。倡导绿色旅游理念,鼓励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保护古城环境,减少垃圾排放和能源消耗。
三是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对古城周边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确保古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古城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促进古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环境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社会参与和环境保护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盖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市委党校2024年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么世荃
关于参观红旗渠等教育基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此次跟随市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河南安阳异地培训,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从这些教学基地及文化瑰宝中汲取了信仰力量和文化自信,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对如何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参观与培训学习内容概述
(一)红旗渠系列
1. 红旗渠纪念馆与青年洞:红旗渠修建历时十年,在恶劣自然条件下,林县人民以顽强意志完成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展现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期间面临诸多工程技术难题和物资匮乏挑战。
2. 扁担精神纪念馆:石板岩供销社职工以扁担为工具,长期坚持为山区群众服务,体现出坚守岗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服务意识和应对长期困难条件的坚韧。
(二)谷文昌纪念馆
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治理风沙,展现出长期战略眼光、强烈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担当精神,在复杂环境和长期生态治理工作中坚定前行。
(三)马氏庄园
从马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和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一个家族在面对各种社会变迁时,通过良好的内部管理和教育传承保持稳定和发展。
(四)殷墟博物馆与中国文字博物馆
这两个馆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古代文明在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复杂情况中延续,文化传承中的稳定性和创新性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宏观思考视角。
二、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强化自力更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对应急救援队伍的投入,提高队伍的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发展壮大社会应急力量。
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大应急物资储备投入,丰富应急物资储备种类,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加强应急物资的管理和调配,提高应急物资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3.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应急管理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指挥高效。
(二)弘扬艰苦创业,勇于担当作为
1.增强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勇于担当作为。
2.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鼓励应急管理工作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3.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保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1.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作战。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公众配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作用,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应急救援协作,提高区域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践行无私奉献,忠诚履行职责
1. 培养应急管理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无私奉献,忠诚履行职责。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关心关爱应急管理工作者,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此次异地培训学习,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可以从伟大精神和历史文化中获得丰富滋养,将为我们在新时代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融入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创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市委党校2024年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邱志文
践行红旗渠精神 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21日到26日,按照市委党校教学安排,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前往河南安阳红旗渠等地开展异地培训。此行使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指导我的工作实践,转化为推动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
一、现场教学活动回顾
(一)红旗渠现场教学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我们一行首先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感人故事,全面再现了红旗渠建造的关键节点。展览馆外,红旗渠通水庆典的巨幅照片映衬着巍然耸立的红旗渠分水闸,64年前修建的水渠依然坚固如初并发挥着引水灌溉功能。
在纪念馆,我们听取了讲解员对红旗渠修建背景、艰辛历程以及伟大意义的详细讲解。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用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引入了漳河水,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这一壮举不仅解决了林州人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我们实地探访了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最为艰险的一段工程,300名青年在困难时期用简陋的工具凿通了隧洞。站在太行山腰的青年洞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战天斗地的剪影,感受到了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二)扁担纪念馆现场教学
扁担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这里曾是石板岩供销社党员干部职工70年如一日“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在纪念馆,我们通过观看展览、聆听讲解,深入了解了石板岩供销社党员干部职工如何发扬扁担精神,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感人故事。
扁担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在职业院校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职业院校的校领导,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刘邓大军革命根据地现场教学
刘邓大军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这里,我们参观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革命旧址,深入了解了刘邓大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贡献。刘邓大军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这里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职业院校发展中,我们要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四)殷墟博物馆现场教学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在殷墟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学等多个角度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灿烂成就。通过近距离观赏“司母辛”铜鼎、殷墟马车与墓穴等珍贵文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要加强对师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对职业院校工作发展的推动与启示
(一) 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设施。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3.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践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
1.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同时,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2.强化服务意识。作为职业院校的校领导,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全校师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3.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职业院校的校领导,我们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2.举办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市委党校2024年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张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