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民俗和方言探红楼

2024年11月25日

郑建军

民风乡俗俱在点点滴滴中。它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品位与成长。

三晋大地因总体上处于黄河中下游的缘故,气候四季分明。在这里,二十四节气和当地民谚里的时间不差一两天。所以,三晋大地是节气与时令的活化石。

历史上春秋五霸之晋国,盛极一时,其国域北逾长城及塞外,南过中条入中原,西过黄河达陕北,东出太行拓赵地。人文、民风、饮食、服饰、习俗、建筑,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以浅显的认知大谈特谈人文与民俗,是牵强附会且缺乏说服力的。比如诗仙李白是哪里人?他生在现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莫非李白是吉尔吉斯斯坦人?非也,李白是大唐人。当站在大唐的角度审视,托克马克是当年大唐西域都护府的碎叶城。如此论来,李白是大唐西域碎叶人。

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历史。名人籍贯之争由来已久,好些个历史名人,哪怕是传说故事,只要是和某地沾上边就不论青红皂白,一股脑儿争个云里雾里。要名人效应提升当地知名度,无可厚非。如不择手段、张冠李戴可就适得其反了。尊重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红楼梦》究竟是哪方神圣写的呢?从字里行间的习惯式方言里,是不是能探得一二呢?“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小耳濡目染,深入骨子里的秉性难移吧!

古代“连坐”动不动就诛族。这种一锅端、连根拔的刑罚制度,目的就是断了被诛者留下种子生根发芽的念想。你想东山再起、后来居上?没门儿。

三晋的赵氏孤儿就是“漏网之鱼”,就是逆袭典范。不被诛亦是犯官之家,已无能力与社会正常接触。江宁织造曹家就是如此,被查抄后,曹雪芹身兼八艺却也无能力正常谋生,只能在贫困交加中走完一生!

幸亏《红楼梦》中写到“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才让曹雪芹得以后世见天日,否则生如“流汉”死如蝼蚁,又哪里来的争论与后文?

看来文字真是不朽的,特别是名著中的人与事、地与景,都是活灵活现的。《红楼梦》搞活了大观园,与三晋关系万缕千丝;《水浒传》搞活了水泊梁山,那个晋王田虎的势力范围据大半个三晋,是不是也该研讨、论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