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鲅鱼圈区不断推进民生保障、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民政政策,让遇到病困等特殊原因的家庭或独居老人、失独儿童等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都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有书可读,享受社会发展的利好和经济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

兜 底

2024年11月26日

繁荣的养老服务机构,让老年人尽享幸福生活。

为特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物质。

本报记者 仲属宁

“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的帮助,让我的生活有亮了!”拿到2988元临时救助款,鲅鱼圈区海星办事处银河社区的居民李大爷高兴又激动:“党的政策好呀!不仅让我这没有劳动能力的老汉吃得饱、穿得暖,还给我送来救急看病钱!”

今年72周岁的李大爷患有低血糖症、Ⅱ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Ⅱ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经社区入户走访调查,工作人员了解到,近期李大爷花费药费共计3615.8元。因长期看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自己承担不起。核实相关情况后,鲅鱼圈区民政局为其办理临时救助金2988元,帮助他解决了生活难题。

据了解,在鲅鱼圈区,像李大爷一样生活遇到特殊困难的群众,在民政部门实施兜底保障工作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兜底保障是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倾听民声、解决民困的务实举措。近年来,鲅鱼圈区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孤儿等民政保障对象的救助标准,切实兜住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据介绍,目前鲅鱼圈区共有城乡低保户2468户3082人,2024年预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320余万元;特困人员340人,发放资金301.7万元;发放上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资金62.4万元;特困人员护理费预计发放125.5万元;发放高龄失能老年人津贴1043.2万元;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3人,预计发放基本生活养育金96余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81.5万元。同时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众26人。

鲅鱼圈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科负责人崔晨说:“为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今年,我们还开展了困难群众走访慰问、冬季取暖救助以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发放慰问资金14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90人,救助金额23万余元,发放取暖资金178万元。”

与此同时,鲅鱼圈区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共备案社区社会组织760个,其中公益慈善类172个、生活服务类105个、社区事务类30个、文体活动类453个。城市社区均达到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的覆盖率,农村社区平均不少于3个社区社会组织的覆盖率。全区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承载政府公共事业部分职能上、在减缓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社区服务压力上、在参与和谐社区创建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政部门将在认真做好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管理和精心培育,使社区社会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今年,鲅鱼圈区还持续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体系,聚焦老有所养,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目前,全区共有26家(公办1家、民办25家)已办理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床位共计352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109张,占比59.81%。同时,积极推进省级婚俗改革试点地区工作,举办“婚恋倡新风 文明幸福城”公益集体婚礼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婚俗改革宣传面,倡导市民移风易俗,抵制高价彩礼,文明简约办婚礼。

鲅鱼圈区民政局副局长王纯说:“区民政局将坚守民生底线,持续抓好城乡低保、特困、孤儿、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加快发展养老事业,2025年拟新建3所社区助老食堂、7个老年助餐点;持续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整治;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大力宣传文明积极向上的婚俗新风,切实增强广大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