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铭记心间 锦旗传递真情

2024年12月12日

本报记者 邰澜澜

在市第十一中学会议室里,悬挂着一面面鲜红的锦旗,言语各异却情感相近,记录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一份份浓浓的感恩,是对“教书育人”者的最高褒奖。

师爱如灯 照亮成长路

孙永志是一名拥有32年教龄的教师,不仅是学年的领航者,更是学生们心中坚实的依靠。2024年,孙老师任教的毕业班中有一名叫小刚的学生,母亲患病,哥哥打工,一家人仅靠低保维持生活。班级开展活动,他总是躲在角落里不愿多说话。孙老师通过家访了解了小刚家的困境后常常鼓励他:“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做改变生活的强者。”

孙老师帮小刚向学校申请了特困补助,学校免去他午餐和晚餐费用,还给予特殊照顾,晚上允许他把学校饭菜带回家。日常生活中,孙老师给了他诸多关爱:小刚生病了,孙老师买来水果看望;天凉了,孙老师将外套披在小刚身上。

一次,小刚的母亲意外受伤,孙老师第一时间带着慰问金赶到,鼓励这家人战胜眼前的困难。校领导和老师为他专门召开会议,分析学习弱项,各科老师开“小灶”义务补课,全力帮助其提高成绩。得知小刚在使用哥哥的旧练习册,学校免除了他的教辅费用,还送他书包等文具。小刚很感动,放下思想包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强基班录取。小刚妈妈送来的锦旗上写着“爱生如子 师恩难忘”几个字,正是师生情深的真实写照。

师爱如风 绵绵润心田

刘晓男老师曾获营口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所带班级获得营口市三好班级等荣誉,是家长眼中“懂学生心理”的班主任。她创建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掘自己优势,实现自身价值。这学期,她收到了鹏鹏家长送来的锦旗,“这是家长对我工作的肯定与信任,我会继续努力,用爱心呵护孩子。”刘晓男说。

鹏鹏同学和奶奶住在一起,生活比较拮据。刘老师生活上给予其帮助,早上给他带早饭,经常接送回家。知道鹏鹏胃口不好,就长期备足热水,还帮他向学校申请特困补助。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学生的名单里,总有鹏鹏的名字。

鹏鹏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刘老师让他当语文科代表,做“小讲师”,给同学们讲题。经过一段时间历练,鹏鹏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明年鹏鹏将参加中考,教数学的刘老师经常给他单独出题,督促他背英语单词。各科老师纷纷加入到为鹏鹏义务补课的队伍中。

刘老师经常找鹏鹏谈心,让他理解老人的不易,回家帮奶奶干些活儿。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和学校的感激之情:学校开设劳动实践园,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地,鹏鹏的奶奶第一个申请当志愿者,还送来了“桃李满天下 雨露润春华”的锦旗。

师爱如花 抚慰以温情

对于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宋佳璐老师来说,教师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她的生活,她的全部。“我要对他们负起责任。”在她的眼里,每名学生都是她的孩子,都是“潜力股”。

研学期间,作为班主任的她担心学生离家不适应,即便再累,她也和学生一起做操、吃饭,去寝室了解同学们的身体及心理状况。

“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宋老师常常这样说。她关注班里每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薄弱科目,监督各科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辅导。班里一名学生的父亲说,他和孩子妈妈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不指望取得好成绩,是宋老师一直关心帮助孩子。如今,孩子爱上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宋老师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将每名学生的优点放大,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父母不容易,学习之余多帮家长洗碗、擦地。”她经常奖励表现好的学生饮料、小红花等,有的学生将饮料带回去送给妈妈,妈妈激动地给老师打来电话道谢……

近日,上述三名家长先后将三面锦旗送到学校,为会议室里的“荣誉墙”又增添了一抹抹鲜红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