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徐绍文坐在获得的奖杯旁。
98岁的他仍坚持学习。
旅游期间,他练习太极拳。
2024年10月2日,他再次来到步云山。
与家人合影。
丁树谦 本报记者 赵颖
在岁月的滚滚长河岸边,有一位长者,宛如一株苍松傲然挺立,见证着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就是98岁高龄的徐绍文。去年年底,记者前往西市区大中自然园小区徐绍文的住所作了采访。鲐背之年的他身材颀长,目光炯炯,面容慈祥,脸上的皱纹镌刻着往昔的故事,仿佛一部活着的历史书,静静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探寻、去领略他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充实人生。
工作:
恪尽职守 敬业奉献
走进老人的房间,并排摆放着两个书柜,各类书籍将书柜装得满满当当。写字台上,一座金灿灿的奖杯格外吸睛,上面还挂着两枚黄澄澄的奖牌。仔细端详,奖杯是由书法家学报颁发的,“全国实力书画家”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奖牌是辽宁省老年书画研究会授予的,一块为“书画展优秀作品奖”,另一块为“德艺双馨书画家”。
与老人交谈得知,徐绍文1927年出生于盖州市,1944年毕业于吉林市东文商科学校,1951年在盖州市民政局工作,直至退休。就职其间,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努力完成组织交办的每一项工作。由于业务能力强又熟悉民政工作,退休后,他被单位留用,编写盖州民政志。
“这些书,有的是我撰写的,有的是我编写的,有的是我参与编写的,有的收入了我撰写的文章。”徐绍文指着《盖州市英烈人物集》《晚晴躬耕》《盖州市政区沿革》《赤山碧水》《营口市党史人物传》《辽宁英烈》等10多本书籍,向记者介绍说。文章内容,有革命英烈、战斗英雄、革命功臣、劳动模范等,共计12万多字。足见其敬业、乐业、勤奋、奉献的优秀品质。
说起编写盖州民政志,徐绍文来了兴致,“民政志中,人物繁多,时间跨度久远。我历时数年,行程几万里,深入乡村、城市、军队走访知情人,翻阅本地区和省内外10多个城市及相关部队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所收藏的相关资料,认真核实整理,写出20多名革命先烈、党史人物、劳动模范的传记文章。”
徐绍文回忆,在写《步云壮歌——记李瑛、陈文祥、沙祖兴三烈士》时,他多次来到步云山。方圆几十里的大山,山高路险。花甲之年的他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寻找知情人调查、取证。早出晚归,顶风冒雨,有时步行四五十里到达偏僻的村落,却找不到相关知情人。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从不灰心。用时一个多月,走遍步云山周边10多个村落,终于把3位英雄的故事写了出来。
后据营口市党史专家韩晓东介绍说,当时,李瑛是万福县委组织部长,陈文祥是赤山区委书记兼区长,沙祖兴是副区长兼区中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3名英雄与国民党军队英勇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随着时间流逝,万福县现已撤县,英雄渐渐远去,青少年一代鲜有人知道这些英雄生前英勇卓绝,牺牲时宁死不屈的事迹。这段历史不能不读,更不应被忘记。韩晓东说:“徐绍文深入基层,艰辛工作,真实地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对子孙后代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是生动的素材。”
众多书中,有一本《盖州市百年自然灾害纪实探讨》汇编显得与众不同。徐绍文说,该书是他查阅了1840至2002年间,盖州市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纪实资料后撰写的,现存盖州市档案局。书中记录了100多年来盖州市的自然灾害情况,对灾害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与破坏的矛盾,为如何建设家乡、如何使子孙后代健康繁衍提供了有效经验。“该书荣获辽宁省档案学会评审工作成果一等奖。”徐绍文说。
学习:
勤勉笃行 墨香诗韵
“苍颜白发聚艺坛,
瀚海泼墨三十年。”
在徐绍文房间里,挂着一幅题为“贺营口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30周年”的书法作品,柳体楷书,端庄俊秀,线条流畅。
“2001年我迁居营口后,将组织关系转到了站前区建丰街道怡园社区,随后加入了市诗词学会、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20世纪90年代初,徐绍文在盖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与翰墨结缘。迁居营口后,为提高书法原创作品水平,他开始学习写诗填词,积极参加研究会组织的诗词培训课,虚心向授课老师学习,认真与诗友交流。为快速提高诗词创作水平,他还加入了市诗词学会。得益于诗词界诗人、学者指点亲授,75岁时,徐绍文有了自己的诗作,并向市诗词学会会刊《旧体诗词》及《盖州老年诗词报》《辽河》《中国老年书画报》《诗词月刊》等诗刊投稿129首,其中20多首获奖。
2022年,徐绍文把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了《晚晴躬耕续诗集》。
翻开诗集可见,每逢建党、建国、建军和重大活动,他都写诗赞颂;儿女带他游览山河美景,他也会留诗吟咏。2008年,辽宁省开展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征集书画作品,徐绍文的楷书作品《赤山行》入选《辽宁省首届老年书画双百佳》书画集,并被选登在首页。
诗如其人,朴实平易,没有刻意雕琢,不用华丽辞藻,诗风平凡质朴。原盖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汤和伟在“徐绍文兄诗歌续集付梓致贺”中写道:
“当年相识古辰州,
文道连桥结友俦。
书法荣登辽卷首,
诗歌誉载市刊优。”
徐绍文不但善学,还善教。他主动与社区联系,发挥擅长写作的优势,协助社区写材料、写宣传标语,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他与志趣相同的老党员一起收集古诗词和现代红诗、红歌作品,结合众人原创作品,与对诗词感兴趣的党员、群众交流学习,相互探讨诗词创作技巧。在他的积极带动下,辖区内诗歌朗诵和诗词创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对于书法爱好者,无论是求技还是求字,徐绍文都倾囊相授,全力满足其愿望。他说,“书法是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学好、传承好。”
徐绍文还义务教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写书法,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努力练字,他的脸上都会浮现出满意的笑容。怡园社区原党委书记宋亚萍表示,老党员徐绍文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颂歌”活动中,用质朴的语言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表达对党的赤诚之心,令人感动,值得学习。为弘扬老人的奉献精神,2011、2012年,徐绍文连续两年被评为站前区文明市民。
生活:
素心向暖 乐善好施
看书、写作、练书法,是徐绍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一位即将迎接百岁高龄的老人来说,身体康健,思维敏捷,着实令人羡慕。
谈及长寿心得,徐绍文说,除了写诗、练字,平日里他还喜欢练太极拳。儿媳刚素萍补充道,老人坚持练太极拳已有40多年了,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未间断。“我家门前这颗杏树,每到杏子成熟时,满树金黄,果肉细腻,汁水四溢。家里人少,所得果实基本都被公公送给邻居了。早年,公公还积极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动员儿子为贫困户子女找工作,他乐于助人的善举深深影响着家人。如今,他虽然年岁大了,但自己的物品依然摆放得整整齐齐。每次出门前,鞋子总是打理得干干净净。”
面对成就和荣誉,徐绍文很是淡然:“我文化水平有限,求学年代没有条件多读书,只好在工作中边干边学,组织交给的每项工作,竭尽全力去完成。我把创作的浅陋文章、诗词和书法作品,视为这一生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老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应抓紧时间多学习、多工作,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们事业有成,孙子、孙女也都成为单位的骨干。
采访接近尾声,徐绍文提笔写下“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这是他对家庭最深情的祈愿,也是对生活最质朴的领悟。他用近一个世纪的阅历与智慧让我们看到,一个和睦家庭如何在时光的洪流中稳稳地守护着爱与希望,根深蒂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