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大师袁阔成在营口的黄金时代(一)

2025年01月03日

19岁的袁阔成(左一)与同行合影。

本报记者 丁海林

1956年起,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在营口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这段岁月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他艺术成就中最华丽的乐章。可以说,袁阔成评书艺术的黄金时代是在营口度过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袁阔成先生在营口的那段往事,领略其是如何从一位说书人一步步成长为风靡全国的评书大家的。

关外魅力之都营口 大师度过黄金三十年

作为民族艺术,评书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清末到民国初年,则是评书发展的繁盛时期。在京城评书界,袁派评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代表人物是袁杰亭、袁杰英、袁杰武三兄弟。他们的父亲袁蔼棠就是京城有名的说书人,袁派评书薪火相传到了三兄弟这一代,更是被发扬光大。他们潜心演绎的代表作《五女七贞》,以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艺术表现形式活跃在京城各大书馆,被京城人誉为“袁氏三杰”。

袁阔成出身评书世家,受到父亲袁杰武及伯父们的言传身教,从小就显示出惊人的评书天赋。17岁那年,袁阔成只身赴沈阳,成功在东雅轩书场实现“挑帘红”。所谓的“挑帘红”,指的是评书艺人出师后演出成功,一举成名。

之后的解放战争期间,袁阔成辗转于锦州、秦皇岛、山海关、唐山等地说书,一路顺风顺水,所到之处,书场皆火爆异常。

袁阔成是1956年经朋友举荐,从北京来营口发展并落户的。袁阔成为啥要远赴关外的营口?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地,从1860年起,营口不仅成为关外水陆码头,商贸重镇,而且曲艺也相当繁荣。当时的艺人们有着来营口“打炮”的传统,即某位名角想到关外演出,第一站大多选择到营口亮相试演。营口的观众不仅懂书、懂戏,欣赏口味还很“刁”,角儿们只有在营口演红了,才有信心去东北其他城市巡演。可以说当时的营口,就是关外一座具备相当文化欣赏品味的魅力之都。

袁阔成偏不信这个邪,非要来营口碰碰硬,闯出一番名气来,结果一待就是三十年,直到1984年他离开营口时,已经是两鬓霜染。他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留在了营口,也与营口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场老板“三顾茅庐” 袁阔成决心闯荡营口

1956年,机缘巧合之下,营口某书场的杨经理与袁阔成相识后,数次请袁阔成来营口说书。而当时,袁阔成正是当红之际,他在唐山书场播讲的评书《十二金钱镖》,因为观众太多最后不得不靠警察来维持秩序;他在武汉三楼书场播讲的评书《水浒传》,以“漂、俏、脆、帅”的表演风格,彻底征服了南方观众;他在北京的日坛书社播讲的评书《吕四娘》,百场演出场场爆满。因此,风头正劲的袁阔成并不愁说书的地方,但杨经理屡次三番的热情邀约,让袁阔成有了前往营口的打算。结束了北京的演出后,袁阔成终于决定前往关外的营口发展,在此开启了他评书艺术中最灿烂辉煌的篇章。

营口这块宝地,是靠什么吸引袁阔成前来的呢?

袁阔成晚年曾这样回忆道:“营口是辽宁省非常有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一块人杰地灵、文化艺术底蕴非常深厚的宝地,尤其在演艺圈儿,更有‘在艺术表演事业上,要想在东北搞出名堂,必须在营口排上号’之说。”

这话说得一点儿不假,京剧界四大名旦的荀慧生、尚小云都曾来营口献过艺,此外还有毛世来、吴素秋、历慧良、张云溪等;曲艺界有顾桐成、李庆溪、赵玉峰、丁正洪等。不仅来营口演出的名角儿多,观众中也不乏行家里手,因此在营口,拿不出真格的本事来,还真站不住脚。有抱负的中青年演员个个跃跃欲试,想来营口一试身手,以此验证自己的水平。年轻的袁阔成也属于不服输的性格,因此,营口对他来说,是个不得不去闯荡一番的地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