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朱建焕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岁月流转,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过知天命的年纪。一台机器假如终年不断高速运转,它的零件必然会在不经意间出现磨损、老化,从而影响其功能。机器如是,人也相似。随着年龄增长,虽有幸没有重病缠身,但头疼、发热等难免如影随形,隔一段时间缠上我,甩之不去。这些小痛小病迫使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过,一般我更侧重通过亲近中医来使自己保持身心愉悦——因为中医的“望闻问切”和“阴阳平衡”就是解决产生疾病的根源问题。而这一点,与我长期秉承的思维方法不谋而合。
相传名医扁鹊有两位哥哥。出乎大家意料,虽然他的两位哥哥在知名度上完全不能与扁鹊相提并论,但在扁鹊心中,他的两位哥哥的医术远胜于他。大哥治病,是在病人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尚未察觉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大哥的医术只是在扁鹊他们家中被推崇,却难以被外人认可,所以大哥默默无名。二哥治病,是在病初发之时,患者症状尚不十分明显,也没有感受到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如此,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扁鹊治病,往往都是在病人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扁鹊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久而久之,扁鹊的医术就名闻天下。
挽狂澜可以彰显英雄本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防微杜渐,把风险扼杀于萌芽状态。如果千里长堤中的蚁穴越来越大,想要堵它,恐怕为时已晚。不过,能精准预测事态发展,在问题出现苗头之前就及时做出针对性的预防,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我们拥有平和心态。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为了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早已疲于奔命了,哪还有时间去静下心来进行长远规划,审视自身健康、经济和情感方面的诸多情况?为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去大动干戈,即使自己日常做了,也难免招来非议。这也就是“治病于未病”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根本原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聪明的学生。可惜许多这样的学生,一向迷信于自己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却忽略自身存在的诸如性格缺陷或思维偏差等问题。久而久之,这让他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甚至撞上南墙。
对于这些学生,责任心强的教师会有意识对他们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惜,并不是所有家长和学生会理解这些教师的良苦用心。很多时候,他们反而以为教师不务正业。在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机制的引导下,很多学校领导更不愿意让教师把过多时间花在做学生思想工作上。因为,这样做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鲁迅先生起初想通过行医来治疗老百姓的身体疾病,但最终他弃医从文——当时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想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他的这种思想转变很大程度上就受“治病于未病”这种思维的影响。
“环抱山色听松风,未雨绸缪未可知。”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不可能扭转事态发展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在产生不良影响之前消灭影响。这种在事情发生之前进行合理干预,让不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让该发生的事情朝着我们的预期发展,便是“治病于未病”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让我们都拥有这种独特而科学的“治病于未病”思维,并尽享生活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