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锅孔子不背 之 “以德报怨” 隋春波

2025年03月13日

“以德报怨”,自古有之。

年代久远且最为著名的故事,当属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传说舜的父亲瞽叟和后老伴有了儿子象之后,怎么看大儿子舜怎么不顺眼,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瞽叟让舜到谷仓上修缮屋顶,随即来了个“上屋抽梯”,又在谷仓里放起火来。烟熏火燎中的舜急中生智,拿着两个斗笠当降落伞平安着陆。一计不成,瞽叟又施一计:让舜掘井取水。挖至很深时,瞽叟和象开始填土埋井。生死关头,舜想到了“地道战”和“蓝翔技校”,依靠挖掘技术横向掘洞逃脱。

受到二次惊吓的舜越发谨慎,对待父亲牢牢秉持“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原则。被尧看中继任之后,身为帝王的舜对待心术不正的父亲、两面三刀的继母和桀骜不驯的弟弟依然亲厚友善。后终于感化了他们,彼此成为相亲相爱一家人。

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尽人皆知。魏征最初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曾献计离间李氏兄弟。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爱惜魏征的才能和耿直的个性,将其纳为亲信,直至成为李世民身边的“镜子”,成就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话。

齐桓公与管仲亦是如此。管仲辅佐公子纠时,屡与公子小白作对,甚至曾亲自动手以图箭杀之。公子小白继任国君成为齐桓公后,并未咔嚓了断这个逆贼,反因管仲的忠诚和才能而信任、重用他。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被后人称作“春秋第一相”。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曾擒七纵孟获以德服人,最终令其心服口服,大大稳定了蜀国的南方局势。小学课文《将相和》的故事人人都读过,武将廉颇对凭口舌之利完璧归赵的蔺相如颇为不服,多次有意挑衅,蔺相如始终以德报怨,避免冲突。廉颇被蔺相如的大局观和宽容大度所感动,负荆请罪,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以德报怨”之人的胸怀和气度如此令人心折,以致后人认定,主张“和为贵”的孔圣人必也如此。然而,真实情形又是怎样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这样做是不是很显高风亮节君子风范?”谁料,性格耿直的山东大汉孔夫子冷冷反问:“那又该用什么方式回报别人给予的恩德呢?依我看,应该用恩德回报别人的恩德,用正直回报别人的怨恨。”

至此,这一公案水落石出——

主张“以德报怨”的是追求“无为”的老子,孔子给出的硬核回答是“以直报怨”。

“直”字何解?甲骨文中古字形的“直”,下部是一只眼睛(目),上部是一条竖线(|),本义指不弯曲,引申为直率、坦率。故“直”的含义不是简单的直白、直接,更不是以暴制暴、睚眦必报的狭隘冲动。“以直报怨”是秉持正直、公正的态度,依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以恰当、合理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怨恨与伤害。它既不主张毫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忍让,以致恶行得不到应有的纠正与警示;也反对被仇恨蒙蔽双眼,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以直报怨”是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寻求正当的解决方式,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也是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遭遇他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比如,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显示自我存在感,有人采取挖苦嘲讽、散布谣言甚至恶意中伤的方式,干扰、阻碍直至诋毁他人的努力。面对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自私自利之“怨”,如选择“以德报怨”沉默不语,对方会误以为你软弱可欺,进而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若“以牙还牙”激烈对攻,不仅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还可能让自己陷入与对方同样不道德的境地。此时,“以直报怨”即为明智之举:以理性、平和的态度澄清事实,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彰显个人修养与格局。

法治社会里,法律作为捍卫公平正义的铜墙铁壁,其运行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以直报怨”的理念。当有人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摆烂渎职时,当恶人倚强凌弱、坑蒙拐骗、侵害他人权益时,法律会依据犯罪事实和相关法律条文,给予“以直报怨”的公正裁决与惩处,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从而警示公众,预防类似犯罪行为再次发生。

国际领域内,国与国之间难免因利益分歧、地缘政治等因素产生矛盾与冲突,“以直报怨”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一个地区与国家之间制造分裂、妄图“独立”时,当国家领土受到他国觊觎、侵犯时,当一个国家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居心叵测时,当霸权主义国家蛮横无理、挑衅滋事、设置贸易壁垒、构筑重重包围、亡我之心不死时,当苦口婆心的解释、劝说、建议统统无效时,“以直报怨”的外交策略,能够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同时,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战争冲突,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

准确把握“直”的度,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个人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置身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领悟、把握“以直报怨”的深刻内涵,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直面解决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202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