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学玉:一诗磨砺三十载

2025年03月17日

郑恩信

年前,惊闻我市著名诗人原学玉先生因病离世。悲痛之余,与先生相处的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印象最深的,是他讲述的其用三十年时间写成《泰山》一诗的过程。

1987年5月,他带领中共老边区委党校文化补习班的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来到山东省泰安市,随即登上了泰山。他们一行人从红门一路向上走,到达玉皇顶,观看了日出,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几乎看了个遍。他被泰山的美景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震撼,回来后,就想写一首关于泰山的诗。但从哪里起笔,怎么写,心里没什么谱。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随便写一写,可能很快就能写出来,可他没有这么做。他说:“我要写与别人不一样的泰山,要写出诗的高度和深度,让诗有亮点。”他找了很多古人咏泰山的诗,反复研读对比,试图找到切入点。但在读了杜甫的《望岳》后,竟茫然得不知如何下笔。但一直惦记着这事,总觉得有件事没完成,心里直犯嘀咕。就这样一直构思了三十年,却始终没有头绪。其间,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也向人请教了很多有关泰山的知识,虽然增长了不少见识,可一直处于茫然之中。

2017年5月的一天,他在家中拿书的过程中,突然想到:泰山不就是一本书吗?于是找到了切入点,有了“顶天一部中华史,立地千秋民族魂”两句,这首诗便一蹴而就。《泰山》诗如下:

刷青齐鲁气如吞,万岳朝宗仰独尊。

河灿北辰撒箕斗,云蒸东海涌朝暾。

顶天一部中华史,立地千秋民族魂。

民即玉皇九霄矗,我心遥拜谢鸿恩。

解读一下这首诗的含义:诗中“河”指银河。“北辰”就是北极星,是天之极,万星都朝向它,因为泰山顶有拱北石,所以诗中提及。“朝暾”乃是初升的太阳。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是一座文化宝库;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意志与坚强的代名词,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泰山最高峰为玉皇顶。玉皇原本是在苍天主宰万象的,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把人民尊为玉皇,认为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才是真正顶天立地、主宰乾坤的,是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恩叩拜的正是人民。

这首诗,写出了泰山的气势、地位、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诗的切入点非常明确,场景与思想内涵紧密相连,具象与抽象相得益彰,意境层层递进,比喻恰当明确,动人心弦,给人平添万千感慨。

“顶天一部中华史,立地千秋民族魂”两句,嵌入了“中华民族”这一诗眼,这是诗的精华所在,也是三十年毕其功于一役的成果。我读过学玉兄不少诗,我认为此诗应被定义为诗人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成之后,诗人感慨万千,写诗抒情道:

把卷沉吟伴晓昏,一篱秋色透霜痕。

纸留墨迹心流血,笔练功夫诗炼魂。

诗的后两句,非常值得读者品味,这是修身的正道。没有一个成功者不是用汗水成就事业的,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在灵魂深处锤炼自己的。写诗,没有诗外功夫,写不出好诗。人不经历磨炼,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人。

历史上,不乏有人多年成就一首诗的范例。

唐代大诗人贾岛,人称“诗奴”,写诗因慢工出细活而被人“诟病”。他有一首《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诗中所叙的是,诗人曾有出家为僧的经历,他有个僧人堂弟,法名“无可上人”。他曾与“无可上人”同住长安西南的圭峰之草堂寺,“无可上人”准备云游庐山,于是贾岛便作《送无可上人》诗赠别,其诗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但就“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诗人用了三年时间才写成,中间还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恐怕无可庐山早都游完了,送别诗还没完成。不知是什么意外情况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才写出了这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他不从正面写堂弟别离时的挥手告别,以及无可的只身走动,而是用潭底游动的倒影来表现离别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用无数次在树下歇脚来表现云游的艰辛与困苦,表现手法极为高超。人说慢工出细活,贾岛就是范例。原学玉先生耗时三十年写成一首诗,从年限上看,是贾岛的十倍,其成就更胜一筹,难道不值得点赞吗?

原老师的离世,是诗词界乃至文化界的一大损失,我更为失去一个好兄长、好老师而悲痛。我将怀念之情化为笔墨,用文字记下我与原老师的交往历程,供读者评说与品味。我用一副对联寄托对原老师的哀思:

撇下诗词随李杜,已为斯生圆梦,可圈可点;

冥顽笔墨写春秋,引来后俊追风,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