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课标落地“把脉问诊”

2025年03月18日

3月11日上午,站前区长征小学六年二班数学课上,同学们三五人一组,把圆柱体容器中的细沙倒入等高的圆锥体容器内。“为什么还有三分二没倒完呢?”望着圆柱体容器中剩余的细沙,同学们不禁提出疑问。

“这说明什么呢?”金一文老师不答反问。

“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一名男生跳起来大喊。

“书上为什么说‘等底等高’才行?”随着金老师继续追问,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争论,同学们开启了探索知识的大门,也拉开了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处“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构筑新课堂”教研活动的序幕。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这种自主、讨论式的学习场景在众多课堂上屡见不鲜。“教师需要克制‘替代学生思考’的冲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探索跑道。”长征小学教师原婷婷告诉记者,课堂每一分钟都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赛道,教师要做的是设置“问题加油站”,而非铺设固定轨道。

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处的研训员们深入不同学科的教室,重点观察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等情况。“新课标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处负责人李文婷说。课后,研训员们围绕教学目标达成、课堂环节优化等方面,与授课教师展开研讨,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为“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构筑新课堂”“把脉问诊”。

本报记者 佟婷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