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4日
新华社记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
区域,国家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大国经略发展格局的主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这件关乎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持续向纵深拓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积蓄强大势能。
(一)谋 势
刚刚开年,一份“GDP万亿城市”榜单引发关注。
根据各地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共有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城市占三分之一,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有4个和3个城市上榜。上海,成为我国首个5万亿元GDP城市。
“GDP万亿城市”的分布,反映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我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折射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俯瞰华夏神州,沿海岸线自北向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正在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沿长江、黄河,一南一北两条轴带横贯东中西部,谱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势头更加鲜明;陆海统筹,海洋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带一路”联通内外,海南自由贸易港探路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
这是一盘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
海外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堪比国内循环的发动机和国际循环的推进器,有效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融通资源、推动创新、增进共赢,产生巨大协同效应,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利好世界经济复苏。
新时代的砥砺奋进,塑造着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11年来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为63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33.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24.7%。
对于一个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广阔海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区域协调发展,绝非易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90年前,当青年学者胡焕庸在地图上描绘等值线人口密度图时,也许并未想过,他自黑龙江至云南画下的一条线,影响如此深远。
“胡焕庸线”——一条与400毫米降水线走向大体一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是一条总体上区隔肥沃与贫瘠的分界线。直至今天,胡焕庸线东南一侧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西北一侧57%的国土,仅有全国约6%的人口。
20世纪中叶,当区域经济学在西方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国,也开始其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区域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内地发展,形成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我国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如何在全国地域上合理布局,既能化解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又能使都市圈和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更好发挥动力引擎作用?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要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
(二)布 局
“每天早晨步行五分钟,把孩子送到家附近的幼儿园,然后再步行十多分钟就到办公室。”
2021年底,贾梦霜从北京到雄安新区工作。近两年,她的家人也陆续来到雄安工作定居。去年国庆前夕,他们搬进了在雄安新区的新家。
贾梦霜所在的公司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互联网产业园,如今这里已有600多人进驻办公。站在公司办公楼平台环顾,隔壁的中国星网总部已迁驻办公,不远处的中国中化大厦和中国华能总部,已经封顶装修。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人口持续增长。2024年底,雄安常住人口达136.07万人,“未来之城”正在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发挥自身制度优势,深化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用中国理论、中国实践来解决中国问题。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西方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提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根据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方向,通过地区间大规模产品交换,实现区域间的比较经济利益,提高整个区域的劳动生产率。
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这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和政策的一场深刻嬗变。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始终紧扣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从点到线、由线及面,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上的通道枢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窗口前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实践,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各地区自身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提高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质量的空间支撑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
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写下《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用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去阐释协调发展的道理:“发达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自身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改善环境、不懈努力。”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一个个“当惊世界殊”的重大工程,越千里山川,通四方之利,济万民之需,优化资源空间布局和地区功能分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化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干部和专业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补齐短板,让发展之“桶”容量更大,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不平衡,就要努力去解决,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三)落 子
黄河上游,甘肃兰州。滚滚大河奔腾而过,雄浑壮美、气势磅礴。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黄河蝶变。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场有关这一区域战略的座谈会。从“深入推动”到“全面推动”,这一次,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