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诚信自贸区”名头响亮。
信用赋能,激发企业新活力。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在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里,企业负责进出口申报的工作人员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原产地证书的自主签发。这样的场景,是营口片区多年来深耕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自2020年发起创建全国首个“诚信自贸区”以来,这片30平方公里的改革热土,用创新实践书写了一部以信用赋能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政务诚信立标杆:
刀刃向内的制度革新
“政府讲诚信,企业才有信心。”营口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雪松这句话,道出了改革初心。
营口片区创新构建全国首个政务诚信评价体系,将政府自身纳入信用考核范畴,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信用体系建设度、政策兑现度等6大维度20项指标量化评估。通过以评促改,“政策兑现不及时”“新官不理旧账”等企业痛点得到根本性扭转。
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让营口片区“诚信政府建设新模式”在2024年1月荣获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案例中围绕诚信体系建设开展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信用审批提效能:
容缺受理的效能跃升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时间就是效益。在营口片区投资建设审批窗口,辽
宁某新材料公司负责人体验到“信用加速度”。凭借良好的信用记录,企业向营口片区提出“以函代证”办电申请,由营口片区出具办电函,暂时代替不动产证,帮助企业提前申请供电报装,实现用电报装与取得土地过程同步推进,这一举措,为企业直接抢得57天的建设时间。
目前,营口片区已在66个事项推行信用审批,累计为市场主体节省时间成本超2万小时。更值得称道的是“零材料”审批的突破——通过打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数据库,企业登记信息实现智能抓取,海关收发货人备案等业务已实现无纸化办理。
分类监管促公平:
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走进营口片区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正对某A级信用企业实施远程视频“非接触式查验”。这得益于营口片区建立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模型,将监管资源精准投向高风险领域,对诚信企业做到无事不扰。统计显示,信用分级监管实施后,低风险企业受检频次下降70%,高风险领域问题发现率提升15%。与之配套的信用修复机制更显温度,某企业通过信用整改培训,仅用10天就完成失信修复,重新获得投标资格。刚柔相济的监管模式,让营口片区连续三年保持重大违法案件零记录。
信用应用拓场景:
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
在营口片区,一张信用报告正释放惊人能量。拟上市企业只需提交国家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替代过去需跑10余个部门开具的行政合规证明,手续办理时间从月余压缩至3天。而原产地证书“信用签”的创新更具国际视野,企业自主打印大大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该案例入选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案例。更令人欣喜的是创新效应的外溢——通过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联动创新,营口海事局推出未列明固体散装货物内贸运输“信用承诺报告”机制,“非首次”出现的未列明固体散装货物通过海运运往国内其他港口,以“信用承诺报告”代替货物分组检测鉴定报告,24小时内即可通过海运申请,避免重复鉴定检测,每年为辖区企业减负超200万元。
从政府自我革命到全链条制度创新,从单一领域突破到系统集成改革,营口片区用四年时间构建起“审批+监管+执法+法制+信用”的治理闭环。截至2025年3月,营口片区累计推出10项信用领域创新成果,其中2项在全国推广,7项在全省推广,诚信建设的“软实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数据显示,近三年营口片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8.64%,跨境贸易通关效率提升30%,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站在新起点,张雪松表示,将持续深化信用体系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打造“信用+”应用生态,让诚信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提供更多制度创新样本。这片因信而兴的改革沃土,正在书写更多“信达天下”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