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于阜民
南北朝、隋、唐初境内的民族——汉族
公元407年(东晋义熙三年)汉人冯跋代替后燕,建立北燕政权。在公元436年时,受拓跋魏攻击,冯跋弟冯弘率数万汉人投奔高句丽后,被安置在本地区的平郭境内。此后的两百年间,此地的汉族人在高句丽统治之下生活。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句丽,路经辽东时受到汉人夹道欢迎。
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十万水陆大军东征高句丽。六旬,攻安市不下回师洛阳。随军迁辽东汉人37万回中原。
从上述中可知,在高句丽统治本地区时,汉人的数量仍然不少。但这些汉人中应包括已与汉人融合了的鲜卑人。
南北朝、隋、唐初境内的民族——高句丽族
据可查历史资料可知,在公元402年(后燕光始二年)高句丽已占据包括本境在内的辽东各地。据朝鲜《三国史记》卷十八载:“广开士王十一年,王遣兵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宿军在今北镇市一带,这说明高句丽是从辽东发兵进攻辽西的。到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统治辽东共266年。
高句丽人是秽貊族一支。早年居住在辽宁东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恒仁满族自治县一带。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朝鲜斩其王右渠(卫满之孙)后,汉武帝以其置乐浪、真番、临屯和玄菟四郡。玄菟郡领西盖马、上殷台和高句丽三县。这也是高句丽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之中。当时的高句丽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部族,两晋时期一直与中原保持臣属关系,在“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发现的高句丽的官印可证实这一点。其印文有:“晋高句骊率善仟长”“晋高句骊率善佰长”等。“率善”是部族的意思。“仟长、佰长”与“千户、百户”相类似,是高句丽部族首领的称谓。
高句丽分为许多部落,其中强者有涓奴、挂娄等五部。公元32年(东汉建武八年),挂娄部酋长受汉封为“高句丽王”。并在“丸部”建立地方政权。《后汉书·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秽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辽东郡治于襄平、东千里正是集安市,其南界在萨水(今朝鲜清川江)。到公元314年(晋建兴二年)高句丽进入大同江流域。
南北朝时,据《魏书·高句丽传》载:“东至棚城(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南至小海(今黄海)、北至夫余(今吉林省扶余市)。”《周书·高句丽传》载:“东至新罗(今俄罗斯海参崴地区)、西渡辽水(今辽河)二千里,南接百济(今朝鲜)、北邻靺鞨(指栗末靺鞨、今松花江上游)一千里。”从而可知,高句丽割据范围很大、占地极广。但这广阔的土地上并非高句丽族独居。辽东仍是以汉族为主的居住地,高句丽族只有少量迁入,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