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5日
本报记者 张宝全 肖 南 吴镇平
在城市繁华的背后,有一个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群体,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他们的不同,正是世界应有的多彩。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成长的障碍、实现融入社会? 2024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明确要求各地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开发公益岗位,并推动职业体验与社会适应性培训。让孤独症群体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就业是一道绕不过的坎。日前,记者走访了鲅鱼圈区小雨滴儿童康复中心,实地探访他们的实践之路。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沟通障碍。在鲅鱼圈区小雨滴儿童康复中心技能部大蒜工厂,孩子们正在有模有样地操作大蒜分离机器。23岁的自闭症患者小白已经在康复中心学习8年了,从刚来时的情绪暴躁没有朋友到如今的谈单送货自食其力,小白的蜕变可谓是颠覆性的。
在康复中心的8年间,小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可以登台演出,也愿意与人交流,逐渐走出孤独的阴影。眼看到了就业的年纪,找一份适合他干的活儿,成了当务之急。“孩子缺乏的就是走出去融合的能力,这个项目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保障,其实对他们这个能力也是一个持续性的锻炼。”鲅鱼圈区小雨滴儿童康复中心教研负责人胡远学说。
从网红食品制作到大蒜加工,在鲅鱼圈区小雨滴儿童康复中心,能让孩子们“大显身手”的项目层出不穷,一个项目走不通,马上会有下一个项目接续上,从托举到兜底,从大胆融入到持续保障,让孩子们融入社会的进程不断档。
让孩子们既能回归家庭,也要融入社会,在鲅鱼圈区小雨滴儿童康复中心技能部,大龄的孤独症患者可以学习相关职业技能,并走上属于他们的就业新旅程。小白和小庞也成了第一批有终身保障的意向合伙人,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孤独症儿童从成长到就业的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温度和文明的高度。通往“无障碍社会”的长路,道阻且长,唯有政策、社会、家庭三方协同,才能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前行,而是成为城市共建的平等参与者,因为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中,他们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