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苗住“地暖房”“捂”出百万身价 盖州西瓜变“金疙瘩”

‌——盖州瓜农用温度“算计”市场

2025年04月27日







本报记者 黄利闿 张宝全


大地刚刚披绿,但在盖州市团山街道石桥村的鑫乐家庭农场西瓜冷棚内,连片瓜田却绿意涌动,圆滚滚的“老锦王”西瓜已悄然成熟,以每斤5元的高价抢“鲜”上市。今春,该农场20栋冷棚西瓜预计能带来百万元收入。这些西瓜为何能逆季节身价翻倍?背后是瓜农“敢投入、抢早市”的现代农业思维转变。

四层“棉被”护瓜苗,地下还铺着地热线,零下23℃也不怕冻坏根,这就是鑫乐家庭农场西瓜早上市的秘诀。从4月中旬开始,这里的西瓜就陆续上市,比过去抢早了近一个月,单价较普通西瓜高30%。

早熟,是西瓜身价翻倍的关键。传统露天西瓜7月上市时每斤仅1—2元,而鑫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毓斌通过精准控温,将成熟期提前至4月中旬,填补市场空白。用温度“算计”市场,技术和资金不可或缺。一个大棚仅塑料膜和地热线年损耗就超万元,授粉期遇上倒春寒还需人工补温。为了抢早市,李毓斌投入20多万元升级大棚,三层加厚塑料膜锁温,四层拱形钢丝棚架随瓜苗生长逐层拆卸,地热线24小时加热土壤。苗子早定植15天,瓜就能早熟20多天。

配合错峰上市策略,头茬瓜每斤售价较旺季高出2元,按亩产5000斤计算,单季增收可达万元。“辽阳客商开货车来拉,我偏要先供本地!”李毓斌拒绝外地客商包销,坚持在营口商超铺货。

从“看天吃饭”到“算天挣钱”‌。思想一转天地宽。李毓斌的账本里藏着现代农业的密码:20个大棚年产早熟瓜20万斤,按均价5元计算,年收入超100万元,是传统种植的4倍。而第二茬瓜瞄准“五一”‌假期,价格再冲新高。“种地不能光低头看土,还得抬头看市场。”李毓斌计划联合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统一标准种“订单瓜”,要让盖州西瓜变成“金字招牌”。



记者手记

在鑫乐家庭农场的瓜棚里,多层塑料、地热线、温度计正悄然改变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叙事。当更多农民像李毓斌一样,敢为“早”字押上技术、押上成本,农产品增值的故事便不再止于田间,而是向着产业链高端不断攀升。这种破冰之举,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