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散文作品

让心灵之泉自然流淌

2025年04月27日

学生时代,我经常“爬格子”,将随手写下的文字整理成文,寄出去,偶有发表。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越来越发现文字里有更美的世界。

无忧的童年、温暖的乡村记忆、阵痛的青春,还有那快要被时光湮没的纯真、喜悦……

无论是内在的自省,还是外在的表达,在文字的丛林里,我都能回归最初的幸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散文,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宇宙万物,大至浩瀚星空,小至花鸟鱼虫,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皆可纳入文中。

以多姿多彩的笔墨兴起你我思想的波澜,或犀利、精辟、幽默、风趣,或朴实、自由、无拘束,或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或淡淡几笔就把人物推到读者面前……

凡此种种,记录社会发展,挖掘生活风景,皆是散文的弹性和魅力!

文章有法,但无定法。如同月亮只有一个,每个人心里的月亮都不一样,散文也是如此。

余光中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有旋转自如像彩虹一样的光谱,而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散文是语言和思想开出的花朵。

散文的韵味,其实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

散文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亦如浪漫无羁的晨雾,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且愁且怨且急且闲,意境高远、深邃,语言刚健、质朴,句式整齐而充满变化,不强求押韵,却富有节奏和音乐感,渗透着理性的力量,闪耀着伦理的光芒,跳跃着哲理的火花,给人永不忘记的美感。

生活现象、人生信念、情感认知,真、善、美、爱,各种情怀萦绕,各种灵光乍现,仿佛溪水潺潺,让我们时时邂逅到陌生而意外的动人风景。

我心目中的理想散文,是清新自然、精致唯美、简洁质朴的,既有情绪的流动,又有隐性的思辨,充满质感和力量。

粗犷的含义和细致的工笔交错,关键之处感情奔涌,节骨眼上细腻刻画,平易流畅,激越清幽。

散文可以无“重大”题材,但须有真知灼见;可以是一己悲欢的小感慨,但必须有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和发言;可以有恰如其分的文气,却不让人觉得晦涩深奥。散文应庄重而不呆板,淳朴而不乏味,灵动而不油滑。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却又易学而难工。因此,既要看到散文的易,还要看到散文的难。

散文固然散,但应强调文,散是形,文是质,是鲜活思想和精美语言的熠熠闪光。

凝聚情感,蕴涵诗意,思辨哲理,探究人生真谛,提高文化品格,散文才可能意味悠长。这样的散文才可能滋养精神,浸润心田,清洗灵魂,提升人格。

人生有百态,因此散文有百味。鲁迅的辛辣、梁实秋的清纯、丰子恺的温馨、沈从文的冲淡、孙犁的简洁、汪曾祺的优雅,都是独特的生命信息的流露。去体验审视、解悟感应生活的每一个轮廓、每一个细节、每一抹颜色、每一缕经脉,一个点、一个面,形形色色的人,新、奇、特的事,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去触摸和摹写芸芸众生的艰辛与困境、通达与美好。

在喧嚣中,保持质朴而机敏的生命感知力和文字表现力,给生活注入鲜活与滋味,生命体验和语言生发相得益彰。

生活如诗、如歌、如火,却又处处充满矛盾的撞击,经过多年甘于寂寞、绝不逢迎的修炼,我们变得成熟、睿智和强大起来。

乡土情韵和人生况味,现实摹写和精神仰望,散文应该是那种真正让心灵安谧而温暖的文学样式,它展示的是人内心真实的风景。

好的散文要给写作者与阅读者构建一个心灵内省的机制,要在语言的背后让读者对生命进行回望与观照。感受生命的悲怆、无奈或宁静,引领阅读者抵达人性的深处。

勇敢地直面世界、剖析世界,坦率地审视自我又超越自我,敏锐地体察价值冲突又执拗地追寻生活美学和精神自由,懂得节制和限定。写作,也是一个寻找与创造自我的过程。

我总认为,我们可以没有先知的智慧,但必须有人的温度。

喜悦和忧伤,微笑和眼泪,我们是生活和艺术虔诚的行走者和攀登者,所有的忙碌、悲悯都是为了荡去这人世的阴霾,而散文,是一种特殊的坚守和开掘。

我想以一种更加安静的姿态,来期待或者对待我的散文,我不急于表白或者张扬,我一直在酝酿中等待,用一颗感恩、乐观、宽容、热忱的心灵,一份童真率直的情怀,写世间众生相,写我爱、我恨、我思、我感。

我要快乐地写,忧伤地写,静默地写,虔诚、质朴、唯美。在每一个期待鼓励或者渴望肯定的眼神里,根植自信与慰藉,生生不息,这是我浅薄的散文理想。

对我而言,散文写作是跋涉与磨砺,也是享受与陶冶。

我不知道我的散文能把我带到哪里,但我愿意趟过这条河,细数生命沿途的风景,感受那些弥足珍贵的爱与欢欣、遗憾与疼痛。

虽然生活清淡,境界不够宏阔,也少了一些人生的况味,但我期待自己的笔可以更加簇新多姿、更加灵动厚重。

在散文的百花园里,我不求做一株奇葩,却愿日日吟唱我平凡却不平庸的生活;不求颠覆,惟愿守护,让文字成为心灵栖息的芳草地。让心灵之泉自然流淌,让散文在笔下绽放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