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新华社记者
有一种光辉,穿透历史的尘烟,永恒闪耀;有一种记忆,如同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80年前,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散尽,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人类在付出数千万生命的惨痛代价后,终于开启了构建战后国际秩序、追求持久和平的新征程。
80年沧海桑田。今天的我们,站在前人难以想象的物质文明高度,科技的飞速发展连接起天涯海角,全球化浪潮让“地球村”互联互通。与此同时,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日益动荡不安。当我们回望昨日的浩劫、思考胜利的意义时,不能不警惕现实的回声:强权政治的幽灵并未远去,单边主义的阴霾笼罩天空,分裂对抗的寒流冲击世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再次考验人类的智慧与抉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是为了缅怀先烈的英勇牺牲,铭记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与智慧。我们该如何守护80年前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又该如何凝聚共识,壮大正义力量,让昨日悲剧永不重演,共同创造人类命运与共的光明未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命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胜利的日子:鲜血铸就,永不磨灭
“24时整,我们走进了大厅,1945年5月9日开始了。”苏联元帅朱可夫在自传《回忆与思考》中这样记叙。20多分钟后,德军将领凯特尔签署了投降书。而在东方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湘西会战正在展开。中国军队赢得了这场会战的胜利,加速了日本投降进程。
3个多月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那一刻,历史越过低点,奋力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是胜利的日子,更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坐标。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被卷入战火,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财产损失4万多亿美元。面对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苏联等50多个国家的人民联合在一起,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和反军国主义统一战线,最终将正义的旗帜插遍世界。
这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是属于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荣耀。
世界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法西斯点燃战火,中国就打响了反抗侵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从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到台儿庄战役的扬眉吐气,再到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歼敌数量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总数的70%,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那些来自世界各国的无私援助: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不远万里救死扶伤,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竭力保护难民……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国际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并肩战斗,共同谱写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史诗。(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