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周振轩
早晨上学的路上,妈妈经常带我去路口的一个馄饨摊,在那里吃一碗馄饨。
卖馄饨的是王伯。他个子不高,背却笔直,脸上细长的皱纹如波浪般滚动,因为他特别“抠”,所以镇上的人称呼他“王老抠”。
王老抠别的不行,包馄饨的手艺却是一流,他包的馄饨无一不整齐美观。
在我三年级时的夏天,我路过馄饨摊,碰见隔壁老刘去吃馄饨。“王老抠,来碗馄饨!”王老抠随即取出一帘馄饨,馄饨像一个个小伞兵一样跳入锅中,在锅里自由地泡澡。馄饨出锅后,王老抠一瓢捞了五个,又捞一瓢,仔细一看发现多了一个,便立马拿掉一个。老刘无奈地摇了摇头,劝道:“我说王老抠啊,你就不能多给那一个吗?”“不行,就九个,不多不少,正好,保你吃饱。”王老抠满脸严肃地说。
新年的时候,街上的人多了起来。还是那个老刘,来到了馄饨摊。只见他摆开架势,霸气地往凳子上一坐,十分自信地又要了一碗馄饨。老刘大快朵颐后,摸了摸口袋,瞬间神情呆滞,满脸僵硬地望着王老抠,喃喃地道:“王老抠啊,我忘带钱了,先欠着呗。”王老抠点了点头。第二天,王老抠远远地看见老刘,喊道:“老刘,你昨天的馄饨钱还没给我呢!”老刘道:“你记得可真清楚!”
王老抠虽然抠,但是待人的态度却很诚恳,他总热情地迎着客人,笑着说:“香喷喷的馄饨来喽!请慢用。”王老抠每天下午两点左右收摊,推着车,一步步艰难地往家走。
王伯的儿子长得跟他很像,每天背着破旧的书包上学,没少受人嘲笑。王老抠为了供儿子上学,每天辛苦地在街上卖馄饨,风吹日晒,从不缺席。
前几天,妈妈带着我去王伯的馄饨摊吃馄饨。我发现王伯老了很多,鬓角白发如霜,脸上满是皱纹,下巴的胡须如柳条在风中舞动。卖馄饨的手推车换成了改装的三轮车,车顶挂着红色的条幅,上面写着“王老抠馄饨”。阳光明媚,透明的车窗玻璃映衬着王老抠慈祥的笑容。
王老抠的旁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在碗底铺上一层虾米,一小勺葱花、香菜,那手法似曾相识。小伙负责接待客人、煮馄饨,王老抠弯着腰收拾碗碟,两人忙得团团转。王老抠的脸上还是热情诚恳的笑容,笑得更加灿烂了。“爸,累了就歇会儿”,小伙关切地说。原来他是王老抠的儿子啊。
寒冬来临,走在大街上,冻得我直哆嗦,我反复搓手,突然想起要是能吃到一碗王伯的馄饨该多幸福啊。
后来我听别人说,王老抠的儿子并不是亲生的,是他邻居家的孩子。当年,孩子的父母出了车祸,孩子幸免于难,王老抠出于善心,把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靠卖馄饨养孩子,供孩子上学。
当我又一次经过王老抠的馄饨摊时,发现“王老抠馄饨”收摊的时间变了。夕阳下,微弱的光洒在父子俩的后背上,蕴含着希望与幸福。
盖州市长征小学分校六年一班
指导老师 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