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本报记者 佟婷婷
近日,广东一所学校内发生的学生孤立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一名老师面对学生鼓动威胁他人搞孤立的行为,果断采取停课惩戒,并在讲台上郑重声明:“在我的班,再出现一例试试看!”这一强硬举措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人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警钟,由此掀开了关于校园欺凌的诸多讨论与探究。
雷霆手段:广东老师强硬惩戒孤立行为引热议
视频中,老师站在讲台上,神情严肃、语气坚定地强调班级的纪律红线:“我再强调一遍啊,在咱们班,我看不得有任何人带着其他同学孤立别人,带着其他同学不跟人家玩,还有威胁别人,这些都是绝对不行的。”老师清晰地划定了行为界限,让学生们明确知晓孤立、威胁等行为在班级中是被严令禁止的,“你看到别人做不对的事情时,你也不要帮助他,你得及时地制止他。”老师鼓励学生们勇敢站出来,对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如果有同学告诉你,不准跟这个人玩,否则就把你怎么怎么样,你来找我啊,我绝对严肃处理。我不管你是谁,你平常吵吵架、打打闹闹、小矛盾,(对这些)我从来没停过一个人的课。但你要敢讨厌谁,就联合班里其他同学孤立谁,那绝对不行的。我今天话放在这里,今天但凡在5班,再出现任何一例,这样的同学,你试试看。”老师的这番话,展现出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让学生们感受到维护班级和谐的强大决心。
此事件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引发了众多网友讨论。有人分享起自己以往不愉快的经历,感叹自己当时没有遇到如此暖心且有魄力的老师,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孤立无援,那些痛苦的回忆至今难以释怀;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老师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想制止校园欺凌行为,但靠停课来惩治欺凌,或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元、更深入的方法和措施。
这一事件,让校园欺凌现象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的中心,引发人们对其更深层次的思考:到底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没有打人、辱骂的“孤立”又是否算欺凌呢?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探寻校园欺凌的本质与真相。
明辨是非:界定校园欺凌的边界与范围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校园欺凌,记者邀请营口市青少年普法团成员、北京盈科(营口)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李琬秋进行专业解读。李琬秋律师指出,“不是只有动手打人才叫校园欺凌”,这一观点打破了许多人对校园欺凌的固有认知。
她说,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身体欺凌,这涉及肢体暴力,如拳打脚踢、扇耳光、撕扯衣物等,此外,强夺财物或故意损毁他人物品也属于此类,这些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其次是语言欺凌,包括使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嘲笑、谩骂、起侮辱性绰号、诋毁等行为,这种形式的欺凌不易被察觉,但对孩子的精神伤害可能更为严重;还有社交欺凌,涉及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此次广东学校发生的学生孤立事件就属于这一范畴;最后是网络欺凌,利用互联网侵犯被欺凌者的隐私、损害人格或名誉,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新型欺凌形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当然,并非所有孩子间的打闹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李琬秋说,同学之间正常的嬉笑玩闹,善意的玩笑、不存在任何恶意伤人的嬉闹,这些行为不属于校园欺凌;学生之间不以侮辱他人人格为目的的恶作剧、小玩笑,不对他人造成心理和生理上伤害的,也不属于校园欺凌;学生之间因为小问题发生的暴力冲突,仅仅是争夺输赢、解决一时问题,不存在以大欺小或者故意欺辱的目的的行为,同样不属于校园欺凌。通过这些详细的界定,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区分正常行为与校园欺凌,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相关问题。
追根溯源:探寻校园欺凌形成的深层原因
校园欺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李琬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是学生本人的性格因素。有些人性格比较偏激,在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容易产生强大的逆反心理。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这类孩子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他们通过欺凌他人,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或发泄内心的情绪。
二是家庭原因。一些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会导致孩子形成攻击性人格。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让孩子内心压抑、充满愤怒,从而将这种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而溺爱的教育,则可能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进而产生欺凌行为。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由于性格的不完整,更容易出现对他人的欺凌现象。
三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环境和教育方式,对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不正确的师生关系,如教师对学生缺乏关爱或管理方式不当,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同学关系不和谐,班级氛围紧张,这些都容易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滋生。
四是社会关系的作用。竞争激烈、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容易导致个体产生攻击性心理,从而更容易产生欺凌行为。而且,当社会对欺凌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和默许时,也会助长校园欺凌的风气。
校园欺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极其严重的。无论是受欺凌的学生还是施暴者都深受其害。对于受欺凌学生来说,在心理上,欺凌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内心焦虑、产生恐惧情绪,变得自闭,甚至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出现抑郁情绪和自杀倾向;在学业上,他们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施暴者而言,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加害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受到刑事处罚。此外,校园欺凌还会对学校产生不良影响,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下降,使学校招生变得困难。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后备力量,过多的校园欺凌会将暴力等不良风气带入社会中,阻碍社会文明的进程。
多方联动:构建应对校园欺凌的坚实防线
面对校园欺凌这一严峻问题,李琬秋认为,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法制教育学习,提高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并拒绝欺凌,同时鼓励学生团结友爱,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明白校园欺凌的危害性。
作为受害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遭遇欺凌,应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制止欺凌行为,增强干预力度;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卫技巧,在必要时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作为施暴者,需要自我警醒。要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清楚地认识到施暴行为会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会给自己的未来造成巨大影响。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摒弃不良行为,在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做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学校,更要发挥关键作用。应建立完善的反欺凌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学生的安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识别欺凌行为的能力,让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校园欺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校园欺凌问题不容忽视,它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从广东学校老师对孤立行为的强硬惩戒到对校园欺凌各方面的深入剖析,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以严正之姿、切实之策守护好校园这片净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