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本报记者 张晶鑫 黄利闿
唐策是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策划部副主任兼科创中心负责人,工作16年来,他潜心钻研技术,自主完成科技创新成果100多项,累计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000多万元,获得专利授权21项,他研发的全国首台套数字化煤场管理系统已被国内4家火电厂采用。今年,唐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日前,记者来到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时,唐策正在电脑前对全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修改。该系统是2023年唐策为解决厂里巡检、备件、考勤、培训、车辆等数字化管理而研究开发的。这套系统不仅把全厂生产经营管理得井井有条,连所有工人的食、住、行也变得方便快捷。
科研成果应用场景覆盖企业方方面面的“程序员”唐策,最初的身份竟然是“燃料值班员”。唐策告诉记者,进厂之初,他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工作,随着自学程序语言,一串串代码逐渐为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成了他工作的“舒适区”。
唐策告诉记者,他从网上自费购买了“液压技术”“PLC编程”“变频器控制原理”等30多本专业技术书籍,利用几年的时间将这些书籍的知识学会、学懂、学精。当时厂领导对他说过“你放心搞,出了问题也不用你负责”,华能这种创新氛围及容错试新的理念对于他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2012年,唐策第一次研发的采样系统项目获全国电力职工创新奖,这让他感到无比兴奋,也让他认识到开发项目除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外,还实现了个人价值。2016年,他大胆开发全国首台套数字化煤场管理系统,但在控制软件开发进入关键阶段时却遇到了困难。
唐策边回忆边说,当时控制软件计算的设备切入煤堆的切入点的角度跟实际设备反馈的角度偏差较大,如果继续按照这样运行下去,设备就会撞到煤堆上面,造成损坏。因为是国内首台套,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他带领团队利用经纬仪、激光测距等设备进行重新建模、测绘,重新开发算法模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最终,项目于2016年12月1日按时投入运行,实现了电厂煤场数字化管理及堆取料机全自动无人值守运行,该项目先后荣获了全国电力职工创新一等奖、华能集团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目前在国内4家火电厂应用。唐策说,成果的推广固然重要,让更多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理念更关键。他带领14名成员在劳模创新工作室设计并高质量完成了自主创新改造项目100多项,绝大部分已经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中。
唐策表示,未来,他会申请更多的科技项目,做到关键技术完全自主研发、自主掌握,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