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编者按 5月12日,市委书记姚华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军会见我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他们表示祝贺,并勉励全市广大劳动者以先进为榜样,在推动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勇担使命、再立新功。为讲好劳模故事,让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蔚然成风,大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引领激励全市广大劳动群众打好打赢三年行动决胜之战,本报特辟专版,刊登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
李正潮:为建筑物号“安全脉”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而质量检测试验人员就是工程的“医生”。多年来,辽宁沿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基础结构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正潮扎根工程质检一线,主持并参与我市2500余项工程的质量检测。继2022年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殊荣后,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手持精密检测仪器,穿梭于检测现场,这是李正潮的日常工作写照。
4月25日下午,他和同事来到营口天赋桃李春风项目建设现场,为已经封顶的建筑主体结构做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的质量检测。李正潮深知,他经手的每一份质量检测报告都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他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检测方案操作,确保工程质量。
在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检测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的关键环节。李正潮秉持一种理念:只有掌握各种检测技术和标准规范,并不断钻研新技术,才能用最合理的方法解决现场出现的新问题。凭借不懈努力,他在36岁时破格晋升为工程检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成为2023年辽宁省首次设置工程检测专业以来,我市唯一一名工程检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李正潮始终坚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发现,以往低应变法检测实心桩试验中只能依靠试验人员的感官去定位激振点和检测点,不同试验人员检测结果差异性较大,容易导致检测数据失真,于是,带头研发了低应变法检测实心桩快速定位装置,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并成功应用于营口LNG接收站等项目。
面对荣誉,李正潮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表示将继续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开展创新工作,为行业作出更大贡献。
董瑞霞:用爱点亮求学路
“‘老董的秘方’来啦!这道题咱们换个思路……”在盖州市九寨学校的课堂上,物理教师董瑞霞的声音充满活力。这位扎根农村教育一线30年,刚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用知识与爱,为无数孩子照亮了成长之路。
4月29日,距离中考仅剩53天,董瑞霞正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物理试卷。她独创的分析法被称为“老董的秘方”,让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大胆发表见解,和我争论。”董瑞霞笑着说,“物理解题思路有很多种,有的孩子解题思路比我的更好、更简单。这个时候,我就叫他们‘徐老师’‘赵老师’……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要是他们再会解更多题目,还有可能成为‘教授’呢!”这样轻松又充满鼓励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让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谈及多年来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初心,董瑞霞感慨道:“农村的孩子也有无限的潜力,只是需要合适的引导。作为辽宁省中学乡村导师团队成员,我就是想把先进的理念和资源引进来,”根据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孩子的家庭状况,她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成长计划。“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进步,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董瑞霞的眼中满是欣慰。
董瑞霞从教多年,但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九寨学校校长金玉对她赞誉有加:“董老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不仅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还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遇到困难,她都能积极帮助。”
“好老师就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董瑞霞始终牢记这句话。对于未来,她满怀期待:“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修身修德,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合时代发展的人生之路,踏踏实实成为各行各业的排头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十载春秋,董瑞霞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农村孩子前行的道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焦海:书写公交人的不凡篇章
清晨6点,营口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公共汽车分公司西环停保场不时传来鸟儿的叫声。此时,焦海已早早来到自己负责的公交车前,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工作。打扫车厢、检查车内设备设施、查看轮胎气压、做好车辆预热……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让大家坐得舒心,我也开心。”焦海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焦海驾驶的28路公交车,东起公汽公司,西至辽河渡口,往返途经56个站点,行驶里程20多公里。再加上早晚的企业通勤班车任务,他每天要行驶近140公里,行程比其他驾驶员多了一倍。刚开始,固定的线路、重复的操作,难免让人觉得单调。但焦海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和乘客互相问候关心,感觉特别温暖。每天穿梭在城市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乘客的关怀,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状态。
在焦海心中,细心照顾好每一位乘客是他不变的服务宗旨。在一次驾驶途中,他看到一位老人晕倒在地,立刻将老人扶到座位上,还贴心地递上水,帮助老人缓解症状。这样暖心的举动,在焦海的工作中数不胜数。
到今年5月,焦海已经在公交岗位上默默耕耘了11年。11年里,他累计驾驶里程近50万公里,重复起步停车动作90多万次,放弃休息700多天。工作至今,他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也未收到过责任投诉,负责的企业通勤班车也从未出现过晚点或纠纷。近4年来,100多名乘客致电对他表扬,当面表扬他的乘客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焦海用11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今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说:“今后,我会带领身边的同事一起,积极投入到‘亲情公交、文明大家庭’的优质服务工作中,为建设美丽滨城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巍:快递行业的璀璨之星
在快递行业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张巍。她是辽宁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也是营口天地快件有限公司的快件处理员,拥有快递业务员(中级)和快递网路工程助理工程师的专业资质。
自2008年踏入快递行业,张巍已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7年。这17年,她见证了快递业的蓬勃发展。曾经日均进港快件量不过两三百票,如今却猛增至4万多票;过去,辽宁寄往全国的快递费用高、时效慢,现在费用大幅下降,寄达时间也缩短至3天。张巍既是行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工作中的张巍是解决难题的行家里手。面对新系统模块和新业务,她勤于钻研、思维敏捷,将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结合实际案例整理出实用的分析资料,为同事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她积极协助用户处理发货事宜,在各大购物平台与快递服务商对接,批量打印运单,组织同事包装、粘贴运单,确保货物及时发出。她还始终秉持“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有特殊需求的用户,下班后亲自送件上门,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和赞扬,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
张巍不仅服务出色,业务技能更是精湛。2021年,她在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快件处理员工种第一名。这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努力钻研与刻苦练习。多年来,她斩获了众多荣誉:2015年被评为营口“最美青年工作者”;在“振兴杯”辽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2018年成为圆通速递“功勋员工”;2021年获得多个市级、省级技能大赛冠军,被评为“辽宁省技术能手”,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荣获营口市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2023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是对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她未来前行的动力。张巍立志继续扎根快递行业,与行业同发展、共进步。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快递事业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成为快递行业当之无愧的璀璨之星。
唐策:电力创新路上的奋进之光
在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有这样一位创新创效的“超人”——唐策。他是中共党员,担任策划部副主任兼科创中心负责人,用卓越的技术和无私的奉献,书写着电力行业的奋进篇章。
唐策在输煤检修岗位默默耕耘15年,始终坚守一线,像一颗扎根基层的种子,潜心钻研技术。他精通软件编程、电气设备调试等多个领域,是国内翻车机领域的专家。设备故障时,他凭借敏锐的判断迅速解决问题,还多次助力其他电厂攻克翻车机难题,节省大量生产费用。
面对燃料标杆电厂2.0系统升级后的软件研发任务,唐策主动请缨。在无先例借鉴的情况下,他用15个日夜独自完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工作,为企业节约30余万元软件研发费;其创新成果推广后还获得6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截至目前,他已完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
2015年3月,唐策牵头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实现火电厂输煤系统“工业4.0”为目标,带领团队完成100余项自主创新改造项目,降低生产成本500多万元,实现多个“从0到1”的突破。他深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多个科创项目。入厂煤皮带全自动无人值守采样及打包系统率先应用打包机收集煤样,每年为电厂节省近100万元,还荣获多个奖项;全国首套智能化煤场管控系统,每年降低生产费用100余万元;全集团首套机器人全自动摘钩系统,识别准确率超99% 。
唐策不仅自己成绩斐然,还致力于培育青工团队。2024年,在汽运煤调运管理系统研发中,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该系统满足汽运煤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要求,具备智能检测异常行为、报警推送等功能,提升了电厂汽运煤管理水平。
唐策将青春与才智融入电力事业。因工作繁忙,他甚至欠妻子一场正式婚礼。但他毫无怨言,满怀信心地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电力创新前行的道路。
王爱凤:田野间的致富引路人
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旗口镇前会村的广袤田野上,62岁的王爱凤宛如一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了当地农民的致富之路。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不懈的努力,在农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2014年,受国家惠农政策启发,王爱凤毅然踏上农业创业之路。她四处筹措资金,流转了310亩耕地,购置农机具,开启了水稻种植之旅。首年丰收不仅让她还清了债务,更坚定了她的信心。此后,她不断扩大规模,如今流转土地已达1100余亩,农机具也增加至35台套,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2024年农业产值高达240.15万元。
为提升种植技术,王爱凤积极与省、市农技人员交流,向专家请教,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她不断学习先进理念,还通过科学记账管理农事,成功节省了成本。在她的带动下,30多户村民走上了现代农业致富路。
王爱凤心里装着乡亲们,始终把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作为目标。每到耕种时节,她都在田间忙碌;还积极与农资经销商合作,为农户提供统一且优质的生产资料。针对种植经验不足的农户,她主动上门指导,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
在农业经营管理上,王爱凤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她注重规范化、科学化与智慧化融合,制定了机务、维修、安全生产等多项管理制度,既保障了农业生产,又维护了农民权益。她坚持民主管理,让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决策,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宗旨。
如今,王爱凤已成为大石桥市人大代表和“辽宁省劳动模范”,但她并未满足。她满怀豪情地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的农业迈进。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指引下,她坚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王爱凤用汗水浇灌着梦想,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农民的担当。她是稻香田野间的致富引路人,引领着乡亲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成为广大农村新型农民的杰出典范,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