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创建”到“文明生长”

滨城百姓自治力量让城市“活”起来

2025年05月22日

本报记者  叶 梦  刁雪峰

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种“力量”。文明从政府推动的“创建模式”转化为市民自觉的“生长模式”,滨城百姓交出了一份“市民自治”的答卷。从文明理事会“议”出移风易俗新路径,到志愿服务覆盖全领域,再到市民公约从纸面跃入生活,滨城百姓正以群众力量为引擎,推动城市文明向更深层次迈进。

这几天,西市区天元小区绿地认领工作开始了,居民可以在认养的绿地上种植花草,受到居民的热烈响应。

几年来,西市区免费为居民提供月季、芍药等花苗,小区的环境变美了,小区爱护花草的志愿者也多了,很多居民每天都要到认领的绿地看看,绿地认养者化身“绿地绣花人”和义务环境监督员,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西市区以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作为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的牵引,成功举办“清洁家园 喜迎新春”“文明健步走 创城齐动手”“我爱我家 清洁家园”“烟头不落地 西市更美丽”“文明实践日 靓丽星期五”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精心打造“辽河之夏”“书香阅读”“微醺音乐会”等文化IP,全网流量达到150余万;在打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中,共完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各2000余次,群众满意度100%。

从“人情负担”到“简约成风”,老边区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激活居民自治力量,逐步打破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由老党员、热心居民、行业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等, 虽然没有行政权力,但是有一套“土办法”:谁家违规放鞭炮,邻居们上门唠嗑劝解;商户占道经营,理事会联合城管“柔性执法”,并推出积分制,用志愿服务换取日常用品,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悄然转变,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

老边区通过开展文明创建和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目前,老边区51个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积分制”在各村广泛推行,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了乡风文明、居民善治的新风尚。

几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文明实践引导、狠抓文明风尚培育,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打造100个“学雷锋文明实践点”,连续21年开展“雷锋号”出租汽车、公交车评选活动。4年来,爱心出租车、公交车义务服务学生及家长1.44万人次,开展“烟头不落地 营口更美丽”烟头兑换行动,累计兑换烟头约1200万个。加强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推出“惠营贷”等金融产品,归集信用数据3.4亿条,让信用真正转化为“真金白银”。按照“五有”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02个,阵地覆盖率100%,延伸设立文明实践点(基地)109个。连续4年举办“文明实践月”主题活动,累计开展活动3200余场次,超过20万人次参与。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明是“源”和“根”。未来,拥有了文明作为底色和滋养,营口,这座渤海上的明珠一定会更加美丽宜居、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