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营口盐场海盐生产基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报记者 仲属宁
营口,2025年6月28日——在刚刚揭晓的辽宁省第四批省级工业遗产名单上,国网营口供电公司营口一次变电所荣耀登榜。至此,我市省级工业遗产总数达4处,成功实现数量“四连冠”,领跑全省。这不仅是对营口深厚工业底蕴的再次认证,更是市委、市政府前瞻布局、市工信局务实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
百年匠心 四颗明珠点亮工业文明之路
营口,这座渤海湾畔的“百年港城”,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如何让沉睡的“工业记忆”重焕生机?市工信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三年磨一剑,系统推进工业遗产普查、科学修复与创新活化,让尘封的历史在新时代奏响动人乐章。
此次入选的四处遗产,犹如四颗璀璨明珠,串联起营口工业发展的壮阔征程。
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原东北钢琴厂):琴键奏响强国音。1952年建厂,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三角钢琴在此诞生。走进厂区,传统组装车间、锅炉房等历史建筑风貌依旧,斑驳墙面上仿佛还回响着当年“为国争光”的奋斗号角,指尖轻触,半个多世纪的匠心传承扑面而来。
盐场海盐生产基地:千年咸味里的文明史。从汉代“百里盐场”到清代北方三大盐场之一,这里的古法滩田、制盐场办公室等,是千年海盐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粒结晶的盐,都沉淀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这座城市与大海的不解之缘。
望儿山酒业有限公司活态老窖池:酒香里的时光密码。始于1910年,历经三代传承的窖池群,窖泥、窖砖浸润百年岁月,至今仍汩汩流淌醇香美酒。这里是省级非遗“望儿山传统酿酒技艺”的核心载体,老字号的“守正创新”在这里有了最醇厚的表达。
营口一次变电所:城市光明的守护者。自1987年投运,这颗“城市电力心脏”持续跳动近四十载。完整保存的升级图纸、设备迭代记录,主控大楼与实训基地,既是电力工业发展的立体教科书,更是培育新时代“电力工匠”的摇篮,无声诉说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永恒使命。
创新活化 让“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赋能新生。市工信局勇于探索,趟出了一条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发展的新路。
“文物医生”精准修复,留住城市根脉。联合文物部门,为每处遗产“量体裁衣”定制保护方案。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如东北钢琴厂修复中,特意保留车间墙上的红色标语和老式天车,瞬间将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工业遗产+”多元融合,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遗产与文旅、教育、研学深度融合。东北钢琴厂正转型音乐主题研学基地;盐场开辟“海盐文化体验游”;望儿山酒业开放非遗酿酒工艺展示;变电所成为电力科普教育热门打卡地。2024年,这些活化项目已吸引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1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汇聚保护合力。创新机制,政府引导搭台,市场运作唱戏。引入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化遗产价值研究;鼓励企业开发文创产品。如望儿山酒业推出的“百年窖池纪念酒”,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功实现“以遗养遗”,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守护好工业遗产,就是守护城市灵魂,更是培育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德帅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乘势而上,聚焦三大举措:一是规划引领,编制《营口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将其深度融入城市更新整体布局;二是真金白银支持,设立市级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专项扶持资金,对优秀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激发市场活力;三是串珠成链,精心打造“营口工业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将4处工业遗产与辽河老街等历史景点串联,让工业旅游成为营口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