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夏立新
陈玉龙
腊月,我和孩子回老家祭祖。
老家在城南三十公里处,一个叫余兴庄的地方,这个曾经被叫做“乡”的地方,现在行政区划归属古塔镇。
近年,由于父亲卧病在床,父亲和母亲就一起搬迁进城和我居住,所以我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回老家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尽管如此,我每次回老家的心境和感受都不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与年少时想要跳出“农门”、 斩断“农根”的那种思想渐行渐远,恨不得这辈子再也不回去的偏激想法在我心里也逐渐模糊。
我已过不惑之年,虽然老家没有了父母至亲,也无祖产祖业,但我的先祖长眠在那里,我的根仍然深深地扎在那片黄土地上,所以,那份乡情对我至关重要。远离故土,我越发地喜欢独坐思考,思乡之情越发浓烈。我时常挂念那片生我养我的山沟沟,想念那几孔土窑洞,还有村中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
那些纵向一字排开、呈五个阶梯状的先祖的坟茔告诉我,他们至少两百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细细一算,加上父亲、我和我的孩子,繁衍了八代人。啊!也许比二百年更长。大河泱泱,山高水长,真应该感谢他们,在他们的庇佑下,子孙后代辈辈生息,代代相传。
据我所知,族人中没有达官显贵,也没有富甲一方的商人,但也没有烧杀抢掠、作奸犯科之歹人。严格的家教、朴实的家风、诚实守信的行事风格代代传承。在祖宗的荫庇之下,后代子孙都能努力奋斗,健康成长。细数全村上千口人,都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操持着各自的营生,干一行爱一行,凭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山上的雪一片洁白。起风了,朔北的寒风又硬又凉,吹得我脑门儿疼,就像针扎一样。凛冽的北风掠过黄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但我知道离春天不远了。放眼望去,一道道梁、一条条沟、一座座山,历经千万年,形成独有的黄土高原地貌,华夏文明从这里出发,炎黄子孙在此处世代繁衍。
苍茫的远山向天际伸展,纵横交错的山峁次第排开,层层环绕的峁梁是它的年轮,花草树木是它的肌肤,条条河流是它的血液,座座大山是它的骨骼,它厚重的身躯如磐石屹立于华夏大地。它如父亲般伟岸,母亲般慈祥,把黄土高原的儿女揽入怀中。
我由衷地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发自肺腑地赞叹这生生不息的传承。文明的传承,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我们的祖先维系生活,繁衍后代,不知遇到过多少灾祸和挑战。斗转星移,风霜雪雨,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散发出熠熠星光。我们终于看到了答案,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一代代人赓续奋斗。在一代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我们有幸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沐浴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站在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我们相信以苍生之众,土地之饶,定可奋发为雄,无敌于天下。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啊,何其厚重,何其伟大!你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你看,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华夏儿女掌舵远航,勇毅前行。
快要下山的时候,儿子问我:“爸爸,为什么山上的风这么大,这么冷?”
我顺手一指,说:“你看远方的风景好看吗?”
“好看!”他高兴地回答。
“你经受风寒,领略了别人无法看到的风景,那你不吃点儿苦头,能行吗?”
“哦……”他若有所思地回应着。
我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我对他的期望,但我相信,站得高,望得远,风景一定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