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外景拍摄。
拍摄现场。
剧照。
室内拍摄。
本报记者 孙文茹
“风轻轻地吹过,岁月静静流淌。
那年的你,心怀信仰手握钢枪。
在滨城营口,写下青春的诗行。
队列训练,汗水湿透衣裳……”
——《雷锋在营口》推广曲
7月1日,营口市委宣传部携手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精心打造八集微视频短剧《雷锋在营口》在全网播出。短剧以鲜活立体的姿态与观众见面,它凝结着50多位传媒人近4个月的匠心耕耘。这部承载着致敬与传承使命的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同样令人动容。
匠心打磨剧本
还原历史细节
“该剧于3月启动筹拍,5月19日正式开机,历时近4个月完成创作。”《雷锋在营口》总制片人之一封金忠说,“创作初期,两名年轻编剧仅用8天就完成了剧本。因对历史细节把握不足,团队邀请部队出身的老作者数易其稿,终将原计划的10集精简为8集。”据介绍,该剧本以营口市史志办原主任、市学雷锋宣讲团团长韩晓东创作的《雷锋在营口》一书为创作蓝本,剧组特别邀请他和现年88岁的雷锋生前战友张时扬作历史顾问。封金忠说:“全剧多数画面,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拍摄,希望让雷锋的故事以一种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剧中人物张时扬由其本色出演,讲述雷锋的光辉事迹。”此外,创作团队大胆采用多线交织、多时空穿梭的创作手法,将雷锋的成长经历、感人事迹巧妙串联,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剧组最初计划实景拍摄绿皮火车、火车站等旧场景,但却面临层层审批等困难。” 封金忠回忆,转机出现在团队借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的形式,改用大屏幕背景替代实景,从而解决了场地难题。
《雷锋在营口》总导演马程光介绍说:“这次创作,所有演职人员都格外认真,大家打心底被雷锋精神深深触动。拍摄的时候,我们抓住了一条线——雷锋在营口的‘二十个第一’,但没把所有细节都展现出来,而是挑选了最能体现雷锋精神的几个关键部分,以此串联整个内容,这样让结构更紧凑也更有看点。另外,在创作时,我们还运用蒙太奇手法,把雷锋在沈阳、辽阳等地做的好事串联起来,通过这些事迹,全方位展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对党的热爱。”
“抠细节是对雷锋精神的致敬。”《雷锋在营口》推广曲创作者兼剧本主创王羽西接受采访时说,“接到创作任务后,我和同事刘旭雅立刻启动资料收集工作。为真实还原雷锋在营口的经历,我俩成了‘图书馆常客’,从早9点开馆到晚5点闭馆,我俩翻阅了多本雷锋主题书籍。”
“光啃书本还不够!” 封金忠透露,团队多次走访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为确保军事场景真实,他们还多次专程向韩晓东等专家“取经”。
封金忠表示,观看几集《雷锋在营口》后,你会发现,剧中的一段“洗衣对话”成为点睛之笔。当战友笑称“衣服洗坏了有新的”,雷锋却坚持“留一套给其他战友穿”;被追问存钱用途时,那句“捐给需要的人”脱口而出。“这些诙谐又真诚的台词,恰恰展现出雷锋把‘奉献’二字刻进骨子里的美好品质。”
克服重重困难
精心雕琢作品
“拍摄现场,一段跨越时空的互动令人动容:88岁的雷锋生前战友张时扬来到片场时,现场没有座椅,工作人员急忙找来塑料凳。扮演青年时期张时扬的演员随即蹲在老人身旁,与之亲切交谈。老人一直紧紧拉着这名演员的手,情绪十分激动。”王羽西回忆说,“没有刻意安排,这个画面自然又真实。”这温情的瞬间被镜头永久定格,不仅是拍摄花絮中的珍贵一幕,更成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鲜活注脚。
“拍摄过程中,团队对细节的严谨近乎‘较真儿’。该剧导演之一姚守义坚持用5台机器高清拍摄,单集素材超50小时。期间还因‘演员发型不符史实’,部分场景不惜重拍。”马程光介绍说,该剧导演、摄像师、服装师、道具师等剧组成员,均由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工作人员担当。他们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在镜头调度与节奏把握上,导演反复推敲;摄像师认真捕捉每一个细腻且富有张力的画面;服装师和道具师深入研究时代特点,从服装款式到一张桌子、一支钢笔,都严格遵循历史原貌。这群传媒人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将每一个镜头都当作艺术品般精心雕琢。
“开机后,剧组便开启了一场与时间和困难的赛跑。拍摄过程中,高温天气、场地协调、设备突发状况等重重难题接踵而至,但全体演职人员始终坚守岗位,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一一攻克难关。创作过程中,团队的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把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拍好。这个微视频短剧时长80多分钟,相当于一部微电影,大家都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全面、深入地了解雷锋精神。今年是雷锋诞辰85周年,也是雷锋光荣入伍65周年。65年前雷锋第一次踏上营口大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营口作为雷锋第二故乡,对其成长和雷锋精神孕育意义重大,我们也在创作中着重突出了这一点。时光荏苒,英雄虽已远去,但雷锋精神依然在营口熠熠生辉,营口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也从未间断。”言谈间,记者发现,马程光的眼中含着泪水。
全员倾力投入
传承雷锋精神
封金忠告诉记者,在演员选择上,雷锋一角特邀沈阳专业演员李博文倾情演绎。李博文在接到角色后,深入研究雷锋的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特点,努力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全面贴近雷锋形象。其余角色,则多由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主持人和记者出演。
李博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难忘的拍摄经历。他表示,拍摄过程中,团队对细节的严谨把控令人印象深刻,“我们经常围绕服装细节展开深入讨论,比如在不同时期,雷锋是否佩戴帽徽、肩章。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大家都会反复斟酌许久。”李博文介绍,剧组始终秉持专业态度,力求精准还原历史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真实感的元素。
谈及剧组氛围,李博文难掩赞叹之情,“团队里的每个人都非常敬业,大家不仅专注自身工作,还主动关心身边同事。即便拍摄任务艰巨,常常需要反季节拍摄,大家依然保持高昂的热情,认真完成每一场戏。” 他坦言,出演雷锋这一角色,不仅让他深感光荣,更有幸结识了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各位老师及工作人员,这段经历让他收获颇丰。
“裹着厚毯子候场两小时,小脸热得通红还坚持配合,完全不像个幼儿园小朋友!”谈起《雷锋在营口》拍摄中的小演员邴一宁,封金忠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今年2岁半的邴一宁是该剧最小的演员,与饰演“丢车票大嫂”的演员王雪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对母子。王雪说:“夏日里,剧组为还原冬季场景,即便开启空调,孩子仍需身披厚毯候场。从下午1点多就位到近3点开拍,闷热的拍摄环境下,孩子的额头很快沁出细密汗珠,却始终安静配合化妆师、服装师的安排。长时间候场,困意不断袭来,这时,剧组演员们变着花样用游戏、故事逗孩子开心。大家轮流陪他玩,就怕孩子坚持不住。拍摄结束后,孩子拉着饰演‘丢车票大嫂’的我认真叮嘱道:‘妈妈,车票拿好没?以后别再丢了。’这段因入戏太深而说出的童言童语,瞬间感动了我。”
“现在,孩子看到雷锋画像,就能叫出名字,还知道他是专门帮助别人的大英雄。”王雪感慨道。
一个多月时间里,从紧张拍摄时的挥汗如雨,到精细制作时的专注严谨,再到严格审核时的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对作品的敬畏之心。他们争分夺秒,只为将这部饱含敬意的文艺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让雷锋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