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赵洋给老年人讲解手机实用技术。
李娜为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使用基础理论。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营口市分公司渤海营业厅里,70岁的市民张成艳小心翼翼地举起手机,略带颤抖却充满欣喜地发出了第一条微信语音:“闺女,看!我学会用手机挂号啦!”在她身旁,市工信局工作人员赵洋与妻子——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李娜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三年来,这对扎根营口工业与教育战线的“工信夫妻档”,足迹遍布社区、养老院、通信网点,用27场精心打磨的智能手机微课堂,让600余名像张成艳一样的老人,融入了数字生活的曙光之中。
2025年盛夏,一堂主题为“数字惠民 智慧助老”的微课堂,再次点燃了老人们的学习热情。主讲人李娜深入浅出,从关乎安全的“紧急呼救设置”到便利生活的“微信支付操作”,再到利用“DeepSeek”等智能工具查询生活信息的实操演练,将看似高深的技术门槛,拆解成一步步通向便利生活的阶梯。“以前屏幕一闪心就慌,现在买菜、挂号、查信息……都能自己搞定,不求人!”老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众多银发学员乐享智慧新生活的畅快心声。
尤为贴心的是,课程中特别融入了“数字防骗指南”——李娜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虚假二维码、验证官方信息等实用技能,为老人们筑牢坚实的“数字安全网”,让智慧生活更安心。
从“用机难”到“智享乐”,这场跨越,源于营口市工信局系统化的攻坚部署。 局党组紧扣“为民办实事”宗旨,将消弭老年人“数字鸿沟”列为重点民生工程。“我们通过整合电信企业、高校智力资源、社区网格力量,推动适老化服务真正向基层扎根、向需求延伸。”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24场前期信息无障碍宣传活动的扎实推进,540余名老人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扎实掌握了数字生活技能。“助老窗口”、医院线上挂号“绿色通道”等,让智慧服务的暖流精准滴灌至老年生活的“末梢神经”。
智能技术的赋能,激活了“银发一族”的创造力与互助能量。 73岁的退休教师王得新兴致勃勃用新学技能制作出精美的电子相册,记录下社区活动的温馨点滴;几位热心老人自发组建“银龄互助群”,在群里热心分享各类应用心得和防骗提醒。“真没想到,手机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咱也能玩转科技,享受便利。”——这份洋溢在老人脸上的自信与从容,正映照出赵洋、李娜夫妇三年来孜孜以求、默默坚守的初心。
时间回溯至2022年,赵洋因工作调整,肩负起全市老年人信息无障碍建设的重任。基层经验丰富的他,深刻理解社区老人面对数字浪潮时的无助。他深知,这绝非个体困境,而是关乎生活质量与社会公平参与的群体性挑战。为此,他与妻子李娜商量,便组建起专业志愿队,将“智能手机微课堂”从一项本职工作,精心打磨成一项凝聚民心、传递温度的“暖心工程”。“数字鸿沟,隔断的不仅是信息,更是生活品质和社会连接,”赵洋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我们的责任就是搭桥铺路,让营口的每一位老人都能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温柔以待,全都不掉队。”
从面对屏幕的畏难紧张到操作设备的自信从容;从智能生活的旁观者,到数字时代的积极参与者——营口工业战线上这对可敬的“数字摆渡人”以科技为舟,以爱心作桨,载着银发族稳稳驶向智能社会的彼岸——27场看似简单微小的课堂,丈量的不仅是600余名老人技能提升的足迹,更镌刻下营口这座城市“工业为民、发展惠民”的温情刻度。
展望未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智慧助老行动,联合更多驻营高校、骨干企业,共同开发更系统、更贴心的适老化课程。积极探索“数字导师”结对帮扶长效模式,让“养老”变“享老”的幸福愿景,照亮更多营口老年人的金色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