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洗衣机总厂的奋飞之路

2025年07月11日

合资签约仪式。

合资新厂落成剪彩。

新厂落成仪式上双方互赠纪念品。

总装生产线。

在营口宾馆举行的投产典礼。

营口洗衣机厂出产的五种产品。

郭庆宇

上世纪80年代,营口洗衣机总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走出一条结合自身实际,引进国外技术合作发展的辉煌之路。该厂生产的“友谊牌”洗衣机荣获各种荣誉,出口产量、销量、经济效益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创造出了闻名全国的“营口方式”。

当年的营口洗衣机总厂是我国洗衣机行业重点发展企业,在职职工5500多人,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形成年产100万台“友谊牌”洗衣机的制造能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田纪云、国务委员谷牧先后视察参观该厂,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营口洗衣机总厂的建立

1979年10月,市通风机械厂面对机械行业在市场调整中产品订货量减少的情况,决定进行新产品研发。成立的攻关新产品研制小组由马焕胜、李成谦、褚振家、栾学明、王学勤5人组成,马焕胜任组长,李成谦任副组长,开始对新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摸索。不久,该小组扩建为新产品车间,先后研制了空调器旋转式压缩机,电冰箱,串片式家用暖气片,单、双桶洗衣机等新产品。

1980年,在副厂长周双仁的积极联系下,开发新产品的方案取得了轻工业部、省二轻厅、市委、市二轻局领导们的大力支持,确定了新的生产方向——生产家用洗衣机。很快,在营口这块改革热土上,出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厂房拨地而起,工厂开始了洗衣机生产的规划、准备和生产线的建造。研制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组建冲压、铝桶、表面处理、装配车间及配套设施。经过发动党员和职工群策群力,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于1981年上半年建成了洗衣机内桶拉伸、喷漆干燥、内桶氧化、内桶空中运输,总装配等6条生产线及工装、模具等,并培训了一批从事各工位生产的技术劳动骨干,初步形成了年产5万台洗衣机的生产能力。该厂投产后的一年内生产出单、双桶洗衣机10112台(其中单桶9212台、双桶900台)。品牌名称在1981年8月份以前为“牡丹牌”,8月份以后为“友谊牌”。当时,洗衣机在我国尚属新兴家用电器产品,“友谊牌”洗衣机曾是让很多家庭羡慕和置办婚礼嫁妆“新四大件”中不可或缺的名牌电器。随着洗衣机走进千家万户,“搓板手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就这样,工厂很快形成稳定的制造能力,开始大批量组装生产。1981年6月16日,营口市通风机械厂更名为营口市洗衣机厂(营口市通风机械厂厂名仍对外保留)。1981年11月23日,营口市洗衣机厂改名为营口洗衣机总厂,成为县团级单位。

“营口方式”的形成

如何让起步较晚的营口洗衣机总厂领先于国内同行,并打进国际市场呢?这是副厂长周双仁苦苦思索的问题。为实现这一心中宏伟目标,1980年11月,他带领李成谦、褚振家等人组成考察团赴日本,并先后考察了“松下”“三洋”“东芝”等电器公司,最后决定同“松下”电器进行技术合作,在技术合作中摸索出一条具有发展特色的路子,形成一种发展方式,后被誉为“营口方式”。

这种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口散件、引进关键设备和技术,搞组装合作生产。1981年7月,花费30万美元从日本进口1050套洗衣机散件,引进了外壳冲压模具等关键设备,同时日方负责提供零件制造等技术资料。该厂于当年成功组装900台洗衣机投放市场,受到市场好评。

第二阶段,进行全面技术合作。1982年2月8日,营口洗衣机总厂在人民大会堂同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合同规定,日方负责提供产品设计、制造、检测技术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在借鉴吸收外国产品设计优点的基础上,聘请日本专家帮助设计生产,自行设计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号洗衣机。生产制造技术由自动化生产线代替了单机手工操作,产品技术水平从上世纪50年代水平迅速更新进步到上世纪70年代末水平,并一举打入国际市场。在技术合作的3年时间里,共出口洗衣机6.3万台,获得外汇收入570万美元。

“营口方式”的成功给营口洗衣机总厂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变化。工厂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1985年完成产值1.45亿元,比1981年增长14.3倍,实现利润1532万元。洗衣机产量在1985年达40万台,产值、利润、产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洗衣机生产从零部件输送装配、产品检测到包装,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平均每38秒就生产出一台双桶洗衣机。

在振兴路上打好改革这张牌

1987年4月25日,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周双仁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周双仁说,谁能善于预测未来,谁就会赢得更美好的明天。他不仅这样说,更在一个个重要发展节点带领全厂主动转型,摸准市场脉搏:1980年,当散热器等老产品市场逐渐萎缩,企业濒临破产时,周双仁力排众议,果断转产洗衣机,使企业获得新生;1982年,当国内洗衣机厂家群雄并立时,他果断提出并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来被誉为“营口方式”,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赞赏;1984年,单桶洗衣机畅销国内时,周双仁进行产品战略重心转移,迎来了“双桶热”的黄金时代。短短5年时间,引进并掌握了国外一流的洗衣机制造技术,形成年产双桶洗衣机100万台的生产能力,年实现利润3100万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友谊牌”洗衣机力压群雄,荣获1986年国家银牌奖。此外,营口洗衣机总厂被省里批复同意,成立以营口洗衣机总厂为龙头的北方友谊电器集团公司。这个由省内外14个家用电器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的企业集团,年产值30亿,其中“营洗”产值可达15亿,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洗衣机厂。

1984年以来,营口洗衣机总厂先后荣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质量管理奖,国家经委颁发的“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全国轻工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全国工业交通商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全国轻工业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文明单位”。“友谊牌”洗衣机自大批量投产以来年年获奖,其中XPB20-2S型双桶洗衣机分别在1982年、1985年“百种产品、万家评比”活动中荣获特别奖,在全国部分家庭耐用品评选中获“金鸥奖”,被选送参加在前苏联、波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1985年,全厂共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33个。

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大潮中,营口洗衣机总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腾飞之路,写下了我国输出洗衣机成套设备、技术和创汇的光辉一页,为营口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