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华 小说作品

铁道兵

2025年07月11日

风吹拂着,树木起伏着。刘卫东脸色庄重肃穆,摆好蜡烛、香纸,然后逐个点燃,再从包里拿出酒杯,斟满酒,喃喃道:长明,来接你回家了,这是我从家乡带来的酒,给你送行!

刘卫东摆好祭品,然后,把杯中酒呈弧形洒在坟茔前,对身旁的人说,开坟茔,请长明烈士回家!

一行人齐刷刷地行了军礼。

五十六年前,一支铁道兵来到这崇山峻岭中,他们要快速高质量建设这条铁路隧道。凌长明是某隧道施工队的技术骨干。至今,刘卫东还清晰记得那个清晨发生的事故。

那是雨季过后的一个清晨,也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很有利于施工,战士们热情高涨。刘卫东跟着凌长明仔细地检查着施工设施,要知道,每一处细微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大的灾难。突然,隧道深处隐隐传来咝咝声。开始,细若游丝,后来,声音愈来愈大,由远及近。

不好,快跑!凌长明一把将刘卫东推出两米开外。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一根粗重的长木头,像一枚炮弹般袭来,重重地砸在凌长明的小腿上。凌长明的身体本能地往前一蹿,摔倒在地上。此时,隧道里的支撑排架晃晃悠悠,发出一片嘎吱声。

要塌方了,卫东快去,别让战友们进来!凌长明冲刘卫东大喊一声,同时,他背靠隧道壁,双臂使出洪荒之力,抵在了摇摇晃晃的支撑排架上。即使是发生垮塌,凌长明也想以一己之力,给刘卫东争得更多时间。

长明,你也快跑!刘卫东也知道,这是连日来的雨水致使山体压力过重所造成的。他条件反射般地跑了出去,阻止参加早班作业的战友们进隧道。他的身后传来一阵山崩地裂的声音,碎石不断落下。

得到刘卫东报告的连长,带着战友们赶来了。万幸的是事故不大,可凌长明却被压在了一堆乱石和支撑木之中,只剩上半身露出来,灰尘和血迹使他面目全非。大家连忙救援,用手刨土,支起支撑架,仍然有一块巨石压着凌长明的双腿。刘卫东连忙用带来的两个千斤顶顶起支撑架,推动巨石,大家一起合力,想从土石里扒拉出昏死过去的凌长明。

隧道上方突然发出一阵轻微异响,不由得令人心惊胆战,塌方极有可能再次发生。

还可能塌方,太危险了,大家……大家快撤。此时,痛醒过来的凌长明声音微弱,仍奋力喊出这些话,他的体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连长说,长明,你不要放弃。坚持住,我们一定会救出你的!

好在那隐隐约约的异响,在几位战友采取的支护措施下停止了。这时,又有几个战友,用钢钎和铁铲找出了作业面,把五十吨的千斤顶换成一百吨的,凌长明有望被救出来。

救援非常艰难,时间过去了三四个小时,凌长明仍然被困。他因失血过多,自感难以生还,开始交代一些后事,他说,连长,我那包里有很多我记录……记录的技术资料,隧道后头还有那些进口的……进口的仪器,很贵重……

看着凌长明,连长哭着说,长明,长明,你挺住,一定挺住,我们会救下你的!

凌长明张张嘴,闭上眼睛,气若游丝。

又过了半个小时,在连长和战士们的施救下,凌长明终于被救了出来,送往医院急救。十几天后,他才醒过来,但高烧不退。

时间定格在1968年9月7日晚,凌长明看着他血肉模糊的双腿,断断续续地向连长提出,他要穿上军装。

刘卫东劝说,长明,你这穿上去会疼的,等伤好了再穿吧。

凌长明费力地说,穿……穿上整套军装,就是光荣了,我也是一个好样的铁道兵。快,求你了,连长。

连长背过身去,抹了一把眼泪。回过身来,他对刘卫东说,我们一起给他穿上军装,尽量不让他受疼。

刘卫东心头一震,泪水夺眶而出。他抖动着嘴唇说:“连长,我马上打一盆热水来,给长明洗脸、擦身。长明,你等一下。”

凌长明望着他们,脸上露出感激和欣慰的笑容。

洗脸、擦身时,刘卫东发现凌长明身上没有几块好皮,血肉模糊的地方,只能一一避开。然后,刘卫东给凌长明先穿军装,连长在一边协助。刘卫东说:“穿衣服先下后上,这是咱们老家的习俗。”

凌长明听出来了,这个习俗,是针对即将离世的人。军装穿好,他心愿已了,安然离世。

战友们遵照凌长明的遗嘱,把他葬在他工作的大山里。五十多年来,连长、刘卫东他们年年来祭奠凌长明。去年,连长去世了。去世前,他嘱咐刘卫东他们把大山里的战友们的遗骨迁回家乡的烈士陵园。大家都老了,走不动了,祭奠也不用再跑那么远的路了。

几只金黄色的蝴蝶飞来,有一只落在刘卫东的肩膀上,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