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实事”解民忧

——驻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第一书记冯春的助农故事

2025年07月11日

“网红书记” 冯春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帮百姓打开农产品销路,冯春常常蹲守在生产一线。

农家书屋里,冯春是位好“老师”。

让村民平安度汛,村委会安排好转移群众住处。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最近,地处我市最东部的偏远山村——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特别“火”。快速出圈的原因是村里来了一位能把小村农特产品推上中央电视台、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驻村第一书记冯春。

2024年3月的滨城营口,春寒料峭。市城乡建设与公用事业中心的办公室里,冯春正盯着电脑屏幕研究“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方案,电话突然响起:“党组织决定派你到黄土岭镇七一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

这一消息像一股劲风,令冯春的心头波涛阵阵。彼时,他牵头开展的工作正在攻坚期,办公室的文件堆得比人高;家里,父母年近七旬,需要照顾,孩子正在读高三,正是最关键的时刻。更让他犯难的是,自己从小在城里长大,连锄头都没摸过,咋去山沟沟里搞乡村振兴?

“我是党员,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是我的不二选择。”做通家人工作的那个晚上,冯春连夜收拾行囊,塞进几件换洗衣物、一本驻村笔记本,还有一双布鞋——“到了村里,得接地气儿。”

七一村曾是我市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全村面积只有10.1平方公里,九成是山,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土坷垃里掺着碎石子。初到山村的冯春,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了村就是七一人。驻村第二天,冯春就揣着笔记本往山里钻。土路坑洼不平,他摔了两跤,裤腿上沾满红泥。三天时间,他走了20多户人家,记满3页纸:万奶奶家屋顶漏雨,王大哥家想扩大香菇种植没销路,村口的急转弯路有安全隐患……笔记本最后一页,他用粗笔写下:“给村民做100件实事,一件一件抠!”


山道上的“安全眼”


驻村头一天开车进村,冯春就被黄土岭镇吕王村那段山路吓出冷汗:90度急弯紧挨着河沟,去年刚发生过几起事故,“必须装广角镜!”他一面和村党支部书记万森商量,一面把村里百姓的交通安全问题记到笔记本上。

该找哪个部门?冯春翻出通讯录,从营口市交通运输局到大石桥市交通运输局再到施工方,电话打了十几个,终于在2024年7月,广角镜立在了弯道处。安装那天,骑摩托车的村民老赵特意绕路来看,摸着镜面笑:“这下夜里骑车,能看见对向车灯光了。”冯春蹲在地上调试角度,裤脚又沾了泥,笑得却比谁都开心。


从村部灯到垃圾站


住在村部的第一晚,冯春想打开笔记本电脑写日记,结果电脑无法正常使用。原来村里用的是单相电,带不动冰箱、打印机这些大件,电压不稳。他马上联系黄土岭镇供电所,对方报价:“装三相电,得7000元。”

7000元对于村集体来说可是笔“巨款”。冯春白天跑黄土岭镇供电所协调,晚上翻政策文件,他攥着文件跑了一个多月,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说服黄土岭镇供电所特事特办,不仅免了安装费,还送了新电线。

入村后冯春发现,村里没有垃圾分类站。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打小就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他到大石桥市城乡建设与公用事业中心协调4组垃圾分类站,自费雇车拉进村,“垃圾分类从孩子做起,做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指着新立起来的垃圾分类站,冯春对父老乡亲们说。


三天三夜清淤护河坝


七一村里有条穿村而过的七一河,往年雨季常发洪水。2024年3月,冯春入村后发现,山上下来的雨水把路边护坡冲毁了,护坡石块也松了。“得赶紧加固!”他找到营口市水利局,领着水利领导到现场查看护坡。不到一周时间,协调施工队进场,三天三夜清出1000多方淤泥,用石头加固护坡200米。

雨季来临了,河水稳稳地从河道流过。七一村党支部书记万森站在桥头感慨:“河道护坡坚固,淤泥少,今年汛期,除非特殊情况,大家都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冯春蹲在河边洗脚,看着水里游过几条小鱼,觉得这几天的累都值了。


展览馆里的“专业讲解员”


七一村是用党的生日命名的村庄,村里有个“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记录着吕庆余、王希珍等烈士的事迹。冯春第一次参观时,发现只有一个讲解员,面对一天多场的参观讲解很是辛苦。

他带着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自学讲解词,对着镜子练表情、练语气。周末游客多,他忍着进村走访时扭伤了脚踝的疼痛,一站就是大半天。有一次来了批小学生,他蹲在地上讲烈士故事,孩子们听得直掉眼泪。

现在,队员们都成了“专业讲解员”,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大连、盘锦市的学校都组织学生前来研学。


田埂上的“思政课”


“老乡们,咱村的香菇能卖到全国,靠的不光是手艺。”

还有党的好政策!”在香菇大棚里,冯春常召集村民开办“田间课堂”。他把政策文件翻译成大白话,结合村里的变化讲,“以前咱住土房,现在民宿盖起来了,这不是振兴是啥?”

他还化身“直播达人”,在大棚里手把手教村民直播带货;组织“道德讲堂”,让致富能手分享经验。65岁的王大哥以前总说“老了没用”,参加完直播培训后,主动上镜录小视频,“冯书记说,农民也是人才,咱得给自己争口气!”


老房子里的“新希望”


七一村里有46户闲置老屋,因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老人居多,一半的房子闲着。冯春看着心疼,琢磨着怎样“变废为宝”。他配合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村民把房子改造成民宿,“按人头收住宿费,咱们得想方设法富起来!”

2024年至今,市委党校开办的青年干部培训班来了一批又一批,学员们直夸“有乡愁味儿”。房东邱大哥挣了800块,数钱时手都抖:“这辈子没想过,老房子还能下‘金蛋’!”


第一书记变身“带货主播”


2024年大石桥“大红袍李子”文化节上,冯春举着手机直播,对着镜头喊:“家人们看这李子,个大汁甜,咬一口爆浆!”镜头外,他的同事偷偷笑:“以前他在单位做技术报告都脸红,现在直播跟唠家常似的。”

为了学直播,冯春跟着村里年轻人熬夜看教程,手机里存了200多个带货视频。第一次直播时,他紧张得冒汗,把“包邮”说成“包游”,反而逗乐了观众,那场卖了2500斤李子。现在,他成了“第一书记直播工作室”的骨干,带着20多名驻村干部一起播,七一村的香菇、榛子卖到了北京、上海。


包装袋里的“全村希望”


香菇是七一村的支柱产业。以前农户只知道卖给收购商,价格被压得很低。冯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掏钱定制了1000个印有“全村的希望”字样的包装袋,“咱得有品牌意识,好东西得卖出好价钱!”

他挑出精品香菇装袋,拿到展销会摆摊。有一次下大雨,他撑着伞守摊位,裤腿全湿透了,却笑着跟顾客说:“这香菇喝着山泉水长大,鲜着呢!”那一年,他帮村民卖了3000多斤香菇,单价提高了两元钱。农户们算了笔账,每户多挣了1000多元。


小推车推来“增收路”


村里农副产品多,但没地方摆摊。冯春就跑回原单位,找“娘家人”要来12辆农产品售卖小推车。“大叔大婶们,以后就在村口卖,游客来了直接买,省得扛到镇里去!”

70岁的王大爷靠小推车,卖自家种的野菜、鸡蛋。周末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卖300多块,他逢人就夸:“冯书记送给咱的不是推车,是‘钱匣子’啊!”

现在,小推车成了村口一道风景线,农户们的笑脸比车上的遮阳棚还绚烂。


冯书记的“七大姑八大姨”


从营口市中心开车到七一村,车程两个多小时,“跑不起,也耽误时间,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村里住,只有周末或者村里有急需办的事,才回一趟营口。”冯春讲话实在,做事踏实。

走进冯春常年居住的三间瓦房,院子里有他亲手栽种的土豆、黄瓜,进屋后才发现,这里是村部近几年存放物资的仓库,除了一张简易的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都是村里的“集体财产”。进入雨季,被褥有些潮湿,窗台上落了一层前夜飞进屋的小飞虫。“山村条件简陋,这里条件就这样。”

冯春介绍情况的当口,邻居大娘走进院子告诉冯春,土豆要”起“了,不然再下雨就要烂地里。顺便她问冯书记这周回去还买不买点土特产,鹅蛋啊、香菇啊,她家都有。

冯春一边和老人交流,一边给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打电话接单,推销农产品,满足订购。这是冯春每周回城都会为乡亲们做好的“线下销售服务”。

如今的七一村变了模样:河道清了,路灯亮了,民宿的炊烟袅袅升起;村民的钱包鼓了,2024年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8600元,较2015年增长230%,村民户均增收3600元以上。年轻人陆续回村创业,村里的抖音号有了10万粉丝。

冯春的笔记本上,100件实事已经划掉了70件,剩下的还有:建暗夜星空公园、办户外红色电影节、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有人问他:“都干了这么多事,咋还不歇歇?”他指着远处的山说:“你看那片林子,春天栽的果树苗,秋天就能挂果了,咱得盯着它们长大啊。”

在村里组织的庆“七一”座谈会上,83岁的吕福圣握着冯春的手,眼里闪着光:“我爹要是还在,看见村里这么红火,得多高兴。”冯春拍着老人的手背,声音有点哑:“大爷,这都是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咱得接着干,把七一村建成真正的‘明星村’!”

夕阳下,冯春沿着村道往村里走。手机响了,镇上说有个科教基地要落在村里。他快步走着,笔记本在裤兜里颠了颠,仿佛又记下了一件新的实事。不远处,民宿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在人间的星星,照亮了这个小山村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