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仲属宁
黄土岭镇七一村的村民常说:“冯书记来了,咱村的亲人就更多了。”这句带着泥土味的朴实话语,道破了乡村振兴最本质的密码——当驻村干部把他乡当故乡,把村民当亲人,那些写在文件里的政策便有了温度,那些画在图纸上的蓝图便有了生机。冯春用“100件实事”在山村写下的不仅是发展答卷,更是一本“亲人账”。
亲人最懂你的难处。冯春刚驻村就摔了两跤的那条山路,如今立着道路安全广角镜,镜面映着村民来来往往的笑脸。在村民老王眼里,这镜子不是铁做的,是“冯书记拿热乎的心捂热的”。就像他为村部省下了7000元三相电安装费,为村民协调了36个垃圾桶,连垃圾站的位置,都选在老人走路不费劲的地方;就像他带着队员跳进齐小腿深的淤泥清理河道,脚底划出血口子也不肯上岸——亲人做事,从不算“值不值”,只问“该不该”。
这种“亲人思维”贯穿在每一件小事里。村会计忘不了红色展览馆立式空调吹出来的第一缕风,那是冯春磨破嘴皮子要来的三相电才实现的;张婶摸着民宿里整齐的文创洗漱用品,那是冯春带着队员熬夜设计的。当驻村干部开始操心村民的柴米油盐,计较垃圾桶的摆放角度,琢磨老房子的改造方案时,他们就不再是“城里来的干部”,而成了村民炕头上能唠家常、田埂上能搭把手的“自家人”。
最动人的是他当红色讲解员的样子。忍着脚脖子的旧伤一站大半天,给小学生讲烈士故事时蹲在地上,生怕孩子听不清。这种“掏心窝子”的分享,让3万多名游客记住了七一村,更让村民明白:红色基因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有人真心实意地传承。当冯春把村里的老党员当长辈,把返乡青年当兄妹,把留守儿童当自家孩子时,他就成了连接村庄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成了村民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找的“亲人”。
冯春的故事告诉我们:亲人多了,村子就暖了;人心齐了,乡村就活了。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珍贵的“精神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