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每一颗种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本学期,我带领孩子们开启了“养鱼种植小农场”实践活动。从最初鱼缸里灵动的小鱼、花盆中沉睡的种子,到如今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这段充满生命力的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最好的爱心教育,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触摸自然、守护生命的过程中,让善良与责任悄悄扎根心田。
生命初遇:用好奇叩开爱心之门
“老师,小鱼的家会不会太小了?”“种子什么时候能发芽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抛出疑问。我意识到,这份对新生命的好奇,正是开启爱心教育的钥匙。我给孩子们的小鱼缸贴上“姓名贴”,让每名同学认养一条小鱼。当孩子们趴在桌面,鼻尖几乎贴紧玻璃,观察小鱼用嘴巴“亲吻”缸壁时,他们的眼神里盛满了对小生命的宠溺与敬畏。
日常守护:在琐碎中孕育责任之花
“老师,我今天给小鱼换了水,它游得更快了!”
当新鲜感渐渐退去,日常的照料成为真正的考验。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并非缺乏耐心,而是需要用童趣化的方式将责任转化为“游戏”。
角色化分工激发主动性:我们设立“小鱼管理员”“农场小园丁”等岗位,孩子们通过抽签“认领”任务。每天课间,总能看到“管理员”踮着脚给鱼缸换水(当然需要老师在旁协助),“小园丁”握着小喷壶给植物浇水,一边念叨“喝饱水才能长大呀”。这些小小的“职务”,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自然角的“小主人”。
成长惊喜:在见证中收获心灵滋养
“老师,小鱼生宝宝了!”“我的秧苗长大了!”
当生命的奇迹悄然发生,孩子们的欢呼里满是惊喜与感动。这些瞬间,让我看到了爱心教育的累累硕果。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等待。看着孩子们蹲在自然角前,小心翼翼地给长出藤蔓的地瓜苗搭架子,或是轻轻用棉签清理鱼缸,我忽然明白:爱心不是被灌输的概念,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慢慢长出的柔软与担当。未来,我愿继续守护这些小小的“自然守护者”,让他们在亲近生命的路上,永远保持对世界的温柔与好奇。因为我知道,当一个孩子学会为小鱼换水、为小苗挡风时,他(她)正在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站前区青年小学教育集团南开分校教师 王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