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三台庄中医诊所门庭若市,周老先生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后,习惯地问:“你熬,我熬?”
病人家属说:“您忙,我自己熬吧。”
周老先生捋了捋长髯,思考了一会儿,说:“也好,你们庄上胡老广病好了,去他家取家什就成。”
周老先生遇到病人没有现成家什,就会说:“你们先喝茶,我给你们找个新家什用。”他进屋,将一件圈足上刻有“三台周纪永生”字号的新家什擦拭得光可鉴人,然后捧出来,安安稳稳地放到病人家属手中,并叮嘱:“可别小瞧它,用这个熬药,那是不急不缓养心性呢。为啥现今病人多,就是因为爱较真儿、爱攀比,总觉得事事不如意,比没了正气,招惹了邪气,久而成病。得学会自作良医,莫向外求才中。”
这番劝人解脱法,不管有用与否,总能得到响应:“您说得对呢,就是一遇事,咋也掰扯不开,不得病也难。”
周老先生乐呵呵地说:“那就离不开家什,还嫌弃它做啥?”
这套嗑儿,像诊所前的溪水使劲儿地往前走。
家有万贯,不置药罐。周老先生说的家什,其实是辽西人称呼的药吊子,也叫药锅子、药盆子。同样的家什,用它装美酒佳肴,人人喜欢,但沾个药字,跟疾病一勾连,就被视为大忌,人们不愿碰它、说它,只因老话说的“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即使家里有病人需要用药吊子熬药,按照习俗也是用过不还,损坏不赔。还了或者赔了,好像把疾病给了人家,更犯忌。
周老先生家祖先是游方郎中,深得虞山医学流派精髓,将明朝缪希雍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钻研得滚瓜烂熟,加之搜集民间偏方土法,学得独到医术,不拘常法给百姓治病。后来,他又独闯天下,遍访名医,行程从江南行至关东地界,见辽西民风朴实,缺医少药,就落下脚,使周家成为救人无数、名闻八方的行医世家。
他家世代定制的药吊子,大小、用料、工艺、造型、釉彩等等各不相同,结实耐用,外人瞅着就是件宝贝。周老先生家祖先说过,药吊子悦目舒心,祛病归真,也是件治病神器。一批又一批的,只出不进,自家也记不清楚免费给出去多少件家什了。
这一日,周老先生骑驴回访病人,经过偏远的马家沟村,发现一家门口的土路上倒的药渣是自己开出的方子,细瞅却平添三味药,剂量偏大。周老先生忙牵驴进院询问,看见他的病人姚老汉正唱着号子浇菜园呢。
“你这老哮喘病如何好得这般利索了?”
姚老汉招呼周老先生坐在树荫下,又叫老伴泡红糖水,说道:“也是该着,有回门口倒药渣,被个老头看见了。他相了我的面,说,你这方子对症,但你这老病得加大剂量,化瘀祛堵,除浊升阳,正气健朗,邪气自弱,方可痊愈。”
“他经不起我再三央求,从路边采了三种野草,告诉我:‘混在下回药吊子里熬,有好处没坏处。’”
周老先生追问那人去向,姚老汉说:“不知道去哪儿了。”
周老先生刚回到诊所,一群人撕打着进了门,非得让周老先生评理。一个老汉气愤得脸都扭曲了,骂道:“他什么良心,把药吊子往我家送,这不是送瘟神,咒我家老少闹病不得安宁吗?”
那家后生强词夺理:“本来从你家取的,用过归还,咋就不行?”
“这是老例,你不懂,你家老人也不明白吗?啥家教门风,这是缺德!”
说着、论着,两人又撕扯在一起,纠缠不休。
周老先生说:“你们给我住手,各自回家,不得再生事端。过两天听我信儿,指定让你们欢喜,中不?”
周老先生跟家人商量:“山外青山楼外楼,高人在民间。咱家祖先游方天下,走一路,学一方,治一地。到我这辈子,图安稳,吃老本,没长进,这样子怎么更好治病救人,悬壶济世?打今儿起,咱家破老例,药吊子用过要还,损坏要赔,忌讳我顶。”
再诊疗时,周老先生嘱托病人:“药渣子要倒在显眼的地方,如有过路高人添方加药,开方赐教,放入归还家什就中。更欢迎当面赐教,重谢。”
乡亲们称赞:“老先生独揽忌讳,欢喜万民,心眼儿正,能伏魔。”
周老先生慢慢收回药吊子上千个,收集民间偏方上千条,亲自试验药的疗效,并记录在案,无偿开方,整理出版《民间治病偏方1000例》,免费发放给乡亲,并说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防病治病,众乐皆乐。”
他一生康健,百岁仍问诊开方,治病救人。
他的后人开办了一个药吊子博物馆,收藏家说这其中有不少古董,价值不菲。乡亲们说:“古董有价,周老先生仁心不忌,最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