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读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我在》

2025年07月22日

李泓实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的《我在》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而是一柄利刃,划开我们认知的虚妄表皮,直抵生命最本真的存在核心,堪称照见灵魂褶皱的明镜。

翻开书页,马哈拉吉抛来一个诘问,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你以为自己是这副身体,还是你的思想?

这看似简单的叩问,却如闪电般劈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迷雾。我们总把“我”等同于姓名、职业这些标签织就的华服,却浑然不觉真正的自己正被掩埋在层层幻象之下。

当我陷入某些焦虑漩涡时,脑海中会闪过一个灵魂拷问:感到焦虑的是谁?观察这个焦虑的又是谁?

那一刻,仿佛有一束光照进“混沌”,我惊觉那个陷入情绪的 “我”,与那个静静观察的“我”截然不同。

就像站在剧场中,有的人深陷剧情,有的人却能跳脱出来,看清舞台布景与演员走位。

这正如马哈拉吉所说:你是意识来来去去的观察者。

他引导我们打破思维桎梏——我们既非皮囊的囚徒,也非思想的奴隶,而是那亘古长存、觉知万物的 “纯粹觉知”。这让我想起庄子“至人无己”的哲思,也联想到鱼在水中不知水的寓言。我们苦苦寻觅的真理,实则如同呼吸般自然,早已流淌在生命的血脉之中,只是被我们的执念与妄念层层遮蔽。

这也是马哈拉吉的智慧结晶箴言:你寻找的,正是你早已是的。

然而,将这些深邃哲理融入生活,恰似逆水行舟。思维的惯性如同顽固的堤坝,每当试图践行“让生活自行发生,你只是见证者”时,大脑会问:若剥离思想,谁来掌舵我的人生?

我们怀揣着“获得开悟”的渴望翻开此书,却被告知想要开悟的念头都是阻碍。这如同在追逐一个永远遥不可及的幻影。

《我在》的智慧,实际在于打破了我们对 “答案” 的迷信。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觉醒并不是抓住某个终极真理,而是在永不停歇的自我追问中,淬炼出穿透表象的洞察力。不是用概念与定义束缚住灵动的生命,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从更高维度俯瞰问题,就像站在山顶看山下的迷雾,终将能看清其虚幻的本质。

《我在》的阅读之旅,更像是一场自我认知的革命。不再执着于寻找答案,不再试图定义自我。当放下定义自我的迫切企图时,反而触碰到更为本真的存在状态。就像一棵树,它不必证明自己是树,只要向着阳光、蓝天舒展枝叶就好。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这场永恒的追问中,遇见那个从未迷失、始终澄明的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