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难中守护美好

——读《1973年的弹子球》

2025年07月22日

张浩天

《1973年的弹子球》(以下简称《弹子球》),是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

从文学手法与结构来说,相较之第一部《且听风吟》完全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与第三部强调故事性的《寻羊冒险记》而言,村上春树在这本发挥着犹如轨道枕木般连接作用的《弹子球》中,对其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现实与非现实、此处与彼岸之间的所谓“距离”这一概念似乎更加侧重。这使作者的表达方式不拘泥于现实这一枷锁,通过其“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加深读者的带入感。

毕竟不同于《且听风吟》中挖掘自身根源性的孤独与《寻羊冒险记》中对于寻找与救赎的意义,《弹子球》的主题是在理解并承认了被时间氧化至无可奈何与遗憾的美好之后,人们所得到的成长。

“弹子球机”究竟隐喻着什么?几十年来有无数学者对此加以研究分析,结论却大致相同。“弹子球机”所隐喻的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被强迫淘汰甚至报废的记忆与温煦。

在理解了“弹子球机”的隐喻之后,整本书的脉络便开始清晰起来。

主角从生活的此处到达另外一个空间,去寻找许多年前的记忆与温煦。而与之相对的,身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的连名字都分不清的双胞胎女孩,所代指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所谓五光十色,却缺失了灵魂的商品。

在故事的结尾,主角来到了那个与世隔绝的地下仓库。他在那里操作了弹子球机,拿到了年轻时未取得的分数。他却没有将其买下,而是在与弹子球机进行一番超现实的谈话后离开了。这意味着所谓温煦和有质感的那些美好已成为纯粹的记忆。而这,也是村上春树作为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主角重拾了自己曾经的美好回忆,并与这份美好生出的遗憾和解。他来到车站与双胞胎女孩道别。相对于村上春树一贯表达道别的方式而言,这个处理其实非常有趣。

在村上春树的一贯表达中,“彻底失踪或直接凭空消失”常常隐喻着从根源层面的彻底断绝。但在《弹子球》中却运用了“道别”这一表达,因为道别这一行为的本质相对于消失,涵盖了更多和解的意味,通过和解与拥抱人类生命本源的善良来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