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援疆让天山脚下鱼腾虾跃

2025年07月25日

卢伟正在查看鱼苗长势,进行技术指导。 姜 姗 摄

本报记者 朱 琳 姜 姗

援疆8个月,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卢伟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牵头拿下乌苏市首张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为乌苏水产苗种审批工作提供示范样本;通过技术指导,使养殖场鱼苗成活率提高30%,为企业增收、濒危鱼类保护奠定基础;他走遍乌苏所有中小水库,摸清水面“家底”,引导乡亲们科学养殖,增产增收……看得见的变化在乌苏大地悄然发生。

7月18日,记者跟随辽宁省新闻媒体赴塔城地区采访交流团队来到乌苏市鸿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孵化车间里,卢伟正在评估鱼苗长势,进行技术指导。

为恢复奎屯河流域乌苏市甘家湖段生物资源、扩大濒危鱼类种群数量,公司2023年开始尝试养殖准噶尔雅罗鱼。准噶尔雅罗鱼为新疆特有物种,2019年被列为新疆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公司在露天坑塘繁育的鱼苗成活率只有20%—30%,这可愁坏了公司负责人。正是卢伟的到来,为这家企业的养殖难题带来了转机。

乌苏市农业农村局了解情况后,组织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了定点帮扶。作为营口对口援疆水产养殖专业第一人,卢伟不仅帮助企业顺利取得乌苏市审批的第一张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还经常深入企业指导。卢伟说:“再过俩月是鱼苗繁育关键期,到时候我就直接住这儿,随时盯着。”

在卢伟的指导下,企业今年4月以来,通过增加附着基、合理控制水温、投喂动物性饵料等措施,使准噶尔雅罗鱼成活率提高30%,达到50%以上。7月初,由卢伟指导建设的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孵化车间投入使用,准噶尔雅罗鱼亲鱼集体由露天坑塘搬入室内“标间”。这里安装了微滤机、电加热器、增氧机等设施设备,可为鱼苗提供稳定、优质的生长环境,预计年底总繁育量达10万尾。

公司负责人刘文辉从水里捞起几条鱼向记者展示,他笑着说:“现在新疆只有我们一家获准人工繁育准噶尔雅罗鱼,预计经过3代繁育后,就可以将它商品化,到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有了营口专家的指导,刘文辉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走出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孵化车间,他指着正在施工的场地说:“今年7月我们又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1800多平方米鱼苗繁育暖棚,秋季就能完工。”

水产养殖是乌苏市的薄弱产业,为了利用有限的养殖水面提高养殖收益,(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