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俄国领事馆的国旗之谜

2025年07月25日

图1:悬挂沙俄海军军旗的俄国民政厅。

图2:悬挂法国国旗的营口俄国领事馆。

图3:悬挂日本国旗的营口俄国领事馆。

图4:悬挂沙俄商船旗的营口俄国领事馆。

阎 海

建于1903年的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最初是俄国民政厅)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极少几座现存的近代外国领事馆建筑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笔者收集到的营口俄国领事馆的历史照片共有4张,时间为1903年至1906年之间。仔细观察可发现,这4张照片中该建筑所悬挂的国旗却各不相同,分别是:沙俄海军圣安德烈军旗、法国国旗、日本国旗、沙俄商船旗。悬挂的国旗标志着该建筑的所有权。那么,在短短3年时间里,俄国领事馆这一建筑物上为什么频频更换国旗,这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呢?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年初,义和团运动从山东、直隶两省传入营口,至3月间,营口埠内的西大庙、老爷庙、火神庙等庙宇均有义和团设场练拳。5月份,营口大街上出现了扫除洋人内容的“揭帖”,引起各国驻营口领事馆、海关等洋人的恐慌。沙俄海军派出一艘军舰停泊在辽河河面,每晚由军舰上的水兵在外国侨民区巡逻。6月10日,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所谓“八国联军”,从天津北上。6月21日,慈禧下诏宣战。与此同时,营口周边的大石桥、熊岳城等地的义和团开始“焚教堂、戮教士、毁铁路”,声势浩大,如火如荼。7月16日,沙俄调集17万军队侵入中国东北,疯狂镇压义和团。7月26日凌晨,俄军首次进攻营口,被营口练军营与义和团联手击退。8月4日拂晓,营口商埠的“外侨队”和“海关队”首先向义和团开枪,引发激战,练军营官兵也登上土圩子抵御来犯的俄军。战至中午,俄国远东总督阿历克谢耶夫海军中将率“萨比亚加号”军舰驶入营口水域,在俄舰强大炮火打击下,清军被迫撤出营口,112名练军营官兵在巷战中捐躯。8月9日,阿历克谢耶夫宣布:组建营口临时民政厅,负责管理营口一切事物。任命俄国驻营口领事奥斯特罗维霍夫为营口民政官(此人于1901年回国,由海军中校野巴哈德代理民政官,1903年野巴哈德任海军舰长,由芝罘领事古罗谢耶任营口领事并兼民政官),任命俄舰长哥伦固少将为营口守备司令。民政厅内设警察部、税收部、裁判部、卫生部,行使原营口海防同知厅和海关道的职责。这一系列行为,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

为实行殖民统治,沙俄侵略者于1903年建成了俄国民政厅办公楼,用的是营口道台准备建设道台衙门的石料,并拆毁西炮台兵营的青砖为建筑材料。该建筑为东正教风格,北侧建有拜占庭穹顶式二层阁楼,西侧开设一拱形门。民政厅设立之初,由于占领营口并组建守备队维持营口秩序的是沙俄海军,因此,民政厅以及其他沙俄占领的重要建筑上均悬挂沙俄海军圣安德烈军旗(图1)。目前所见同时期的西炮台、普济医院等历史照片,均出现过这种斜十字图案的圣安德烈军旗,这种旗帜一度被误传为红十字旗。笔者曾写过《普济医院的十字旗》(《营口历史与文物探微》第208至210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文,对此予以澄清。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一场为争夺中国东北利益而展开的肮脏的帝国主义战争。7月中旬,日俄双方在营口周边的盖平、大石桥一带发生激战,最终俄军败退。7月26日,日本设在盖平的军政官高山公通少佐代表日军接管营口。日俄开战期间,驻营口的日本领事馆受到英美两国保护,在日本领事馆上悬挂英美两国国旗,从而避免了战争损失。因此,高山公通进入营口时,特地拜访了英美两国领事,并告知将在营口设立军政署以取代俄国民政厅。美国领事向高山公通提供大量俄国在营口的情报,包括俄国军舰及炮位数量、俄军沉在辽河里的水雷、在营口尚未撤走的俄国军政人员等信息。尤其重要的是,美国领事透露,俄国人在日军进入营口之前,为避免民政厅被日军接收,将其改为俄国领事馆,并悬挂法国国旗(图2)。

此事事关重大,涉及国际外交。高山公通对驻营口的法国领事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现任法国代理领事是俄国所生,受俄国教育之人,国籍虽为法国,实际和俄国人无异。开战前是露清银行支店(即华俄道胜银行营口支行——笔者注)一手代办,开战后一个多月,即同年3月31日才被任命为法国代理领事,并在法国领事名义下,为俄国图谋利益。”(《营口军政志抄》第22页,营口市档案馆1960年编译)

为慎重起见,高山公通向北京的日本公使发去电报,请示日本政府是否承认驻营口的法国领事。回电称:“本日接来电关于法国领事之件,迄今未尝得到清国政府的任何通知,又未得到日本政府在我军占领营口之前承认该地法国领事的任何指示。”该回电等于默认了驻营口的法国领事是不被承认的。

美国领事趁机向日军建议驱逐驻营口的法国领事:“退出之理由是,该代理领事和俄国有秘密接触的关系,而且该代理领事住在日本军的战线内,实在有碍军事行动。”(《营口军政志抄》第24页,营口市档案馆1960年编译)

鉴于事关外交问题,高山公通没敢直接驱逐法国领事,但做出决定:今后不再向法国领事发送任何文件,对于法国领事送来的公文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7月29日,日本派驻的所谓营口军政官与仓喜平少佐到任,第二天与高山公通办理完交接。

对于俄国领事馆撤换法国国旗一事,日本驻营口领事濑川戍之助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了再三交涉。直至10月7日夜,濑川接到上级命令,关于俄国民政厅(领事馆)交涉已经完毕,可以接管。同时,营口的法国代理领事库罗伊德拉也接到法国公使的通知,同意移交。10月8日,日本宪兵队长野田中尉(当时军政官与仓喜平不在营口,由野田代理)率领翻译官和宪兵,携带日本国旗来到营口俄国领事馆,在日、法两国领事在场的情况下,对室内物品进行了清点登记。法国领事又突然提出请求:在白天众目睽睽之下撤换法国国旗对法国来说在情面上不好看,希望于第二天黎明之际悄悄换旗,但被日方拒绝。于是,当天上午8点,营口俄国领事馆降下法国国旗,换上了日本国旗(图3)。(《营口军政志抄》第178页,营口市档案馆1960年编译)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营口进入日本殖民统治的“军政时代”。直至1906年年底,经过中日两国艰难谈判,日军才撤出营口,清政府收回对营口的主权。但日本只归还了营口的旧市街,而新市街、牛家屯和二本町依然被日本非法霸占。日本军政署撤销后,按照国际惯例,其所占领的营口俄国领事馆建筑理应归还俄国政府,但此事进展也颇不顺利。从1906年8月驻北京的俄国公使向日本关东都督府提交申请公文后,经过多轮交涉,终于在1907年2月1日,由处理日军撤离营口善后事宜的“营口军政署残务员”中村种之助向俄国驻营口领事白尔其仁克做了交接。

由于不同于俄国民政厅统治时期的地位,此后的俄国领事馆只是作为正常的外交机构,因此不能再悬挂沙俄海军军旗,而是用白蓝红三色加金锚图案的沙俄商船旗(图4)作为旗帜。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领事馆改为苏俄领事馆,废除沙俄三色旗,曾悬挂过红蓝两色国旗,但未能留下历史照片。大家熟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镰刀锤子旗”,是1923年才出现的,但这时,营口苏俄领事馆早已在1920年被北洋政府取缔并没收馆舍,因此,该领事馆并未悬挂过苏联的红旗。

在1903年至1906年这3年多时间里,俄国民政厅改为俄国领事馆并多次更换国旗,反映了日俄战争期间,日、俄、法、美等国在利益上的微妙关系。同时,通过对这段史料的梳理研究,也使我们了解到这4张历史照片上同一建筑物悬挂不同国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作者系营口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