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军人是值得称颂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英雄的名字更是如群山并起,红军长征中的大渡河十七勇士、抗日战争中的狼牙山五壮士、解放战争中的董存瑞、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张思德、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苏宁、胸怀远大志向追求高尚人生的李向群、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等,这些军人的英名将永远与我们的共和国同在!
而今,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需要称颂军人,热爱军队。军人实现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换来的是万家团圆的欢乐、五谷飘香的原野、拔地而起的工厂、城市生活的安宁、可爱萌娃的甜蜜梦乡……
见过大海的潮涨,巨浪从天边翻卷而来,虽不是那排头浪,但那喧腾嘶吼的无涯波涛中有军人。
见过草原的马群,那疾驰狂奔的马蹄腾起如云烟阵,虽不是扬鬃长嘶的头马,但那撼人心魄的鼓声中有军人。
敬礼,向中国的军人!
手枪随感
枪,按词典释义,是指“口径在2厘米以下,发射枪弹的武器”,如手枪、步枪、机枪等。手枪的定义则是“单手发射的短枪”,用于近距离射击,有效射程一般50米。
一些人成年前,甚至成年后都有过对手枪的惧怕与迷恋。驳壳枪似乎是一种象征,具有某种王者或执牛耳的地位。一些传奇式的神枪手,诸如双枪老太婆、林忠、柳八爷等倚仗的都是它。甚至当一场战争进入最后的总攻时,敢死队尖刀连的战士振臂一呼时,挥舞的也是它。
手枪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军事史、战争史、影视舞台乃至整个政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现代武器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总的趋势是精密、精确、自动化、高效多用,手枪也不例外。
我特别喜爱被称为“世界第一枪”的意大利伯莱塔92F型手枪。它的最典型特点是带有消音器的无声手枪,不寻常的外观与使用过程的隐秘平静,削弱了火药味和感情色彩,也许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仿佛男性的基因决定了他们对武器、特别是手枪的钟爱。不管你扛过机关枪,还是端过冲锋枪,在一些男人的心中,总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手枪。
记得小时候,一位远房亲戚到我家中探访时,看到墙上贴满了我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的冠军、亚军的奖状,欣喜之下他买了一支玩具手枪作为礼物送给我。
这是我第一次把玩并非手工制作的玩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支玩具手枪成为我最喜爱的玩具。这支玩具手枪,让我拥有了不少新队友,我成了被同学们羡慕的“孩子王”。每天放学,一大群同学前呼后拥着我,煞是神气!
在那个年代,《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电影成了我们模仿英雄舞枪弄棒的桥段。有了玩具手枪的我,自然是每次游戏中的英雄人物,经常与扮演“匪兵”的同学们拼杀在“战场”上。
有一天晚上,我们路过语文老师家,我们一起趴在他家窗口大声喊:“别动,举起手来!”“缴枪不杀!”
在慌乱逃离时,我被同学撞倒。黑暗中,我弯腰寻找那支玩具手枪时,被追出门外的老师的爱人一把抓住……
第二天,我们被老师带到学校的每间教室承认错误。于是,那支曾让我神气过一阵子的玩具手枪被父母扔进了煤炉。
玩具手枪化为烟雾后,那种再度拥有的念头在我的心中越发强烈。我决定自己制作一把“链子枪”。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我,脑海里仍回响着“链子枪”那令人心跳的炸响声。
记得我第一次制作,模仿的是从高年级同学借来的那把。制作“链子枪”的材料需要一根大号铁丝、八个自行车链条、十条橡皮筋,先用铁丝折出手枪的造型,再用链条穿在铁丝上充当枪膛,“链子枪”的撞针、扳机也是用铁丝制作的,“子弹”则是火柴。如果制作成功,眯着眼睛击发,火柴会在一声炸响中冲膛而出,像真的子弹一样,甚至可以打穿较薄的物件。
“链子枪”射击时很刺激,也很危险,不能让父母知道,只能偷偷制作、悄悄玩耍。我的孩童时代,是在刺激和神秘中度过的。
说实话,我走上从军之路,就是缘于对手枪的迷恋。
十八岁那年,怀着对手枪的向往,我穿上了蓝色军装,来到了舟山长涂岛。那时,我心想,我要有一支枪,最好是一支手枪,一支真正用钢铁铸成的手枪。后来,到新兵连我才知道,只有军官才配发手枪。为了我的手枪梦,在蓝色的方阵里,我努力地追求着,从战士到教导员,从士兵到中校……
配发手枪时,我右手紧握着它,左手一次次地抚摸着它,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想起父亲常对我说的一段顺口溜: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军人爱枪炮。从此,我对手枪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感受与认识。
为了延续自己的梦想,培养“接班人”,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了一把高仿玩具手枪。看着女儿每天躲在门边,手里握着高仿玩具手枪对我喊:“别动,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我心花怒放。
别人的女儿像只漂亮的小蝴蝶,可我的女儿像个少年士兵。每次出门时,她一定要戴上有徽章的帽子,穿上有领章的衣服,拿上那把高仿玩具手枪。我曾为自己麾下有这样“称职”的“战士”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