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正在建设中的老边区污水处理厂。 本版图片由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大辽河入海口的繁荣景象。
丹顶鹤一家振翅高飞。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大辽河入海口的晨雾还未散尽,58岁的老渔民王福全启动马达,驾驶小鱼船驶向海湾。船头掠过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一群白鹭从芦苇丛中惊起,翅膀尖儿沾着露水,在朝阳下划出银亮的弧线。远处飞来成群结队的野鸭,从船头掠过,定格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画面。
“现在的水好,鱼虾也肥美,连海鸟都多了不少。”说起如今的水质,生长在大辽河岸边的王福全最有发言权,船头忽然游过的一尾梭鱼,又给他的判断做了充分佐证,鱼尾拍起的水花溅在他黝黑的手臂上,“你瞅这鱼,足有两斤重!”
垃圾山蜕变仙鹤湾
渔船沿着大辽河徐徐向海,半小时后,一片芦苇荡映入眼帘。丹顶鹤一家四口是这片芦苇滩的“明星”,大批游人用“长枪短炮”远远守望着它们,丹顶鹤红色的头顶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里就是永远角湿地,多年前还是堆积着137万立方米垃圾的“城市毒瘤”。
“那味儿,特别难闻!”参与整治的一位工程师至今记忆犹新。2019年深秋,推土机开进永远角时,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仍被熏得头晕。参与治理工作的团队用了整整3个月,像筛沙子一样把137万吨垃圾分拣成渣土、腐殖土和可燃物。筛出的渗滤液足有14.6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50个标准游泳池,全部用罐车拉到百公里外的专业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置。
最棘手的是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地种啥死啥,工程师带着技术组尝试了十几种方案,最后在中国科学院专家指导下,采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法——先播撒降解重金属的菌群,再种上耐盐碱的碱蓬草和芦苇。2020年春天,第一株芦苇嫩芽破土而出,这片城市绿肺重现生机。
如今的永远角湿地,4000亩芦苇荡随风起伏,像绿色的海浪。2022年春天,一对丹顶鹤在这里筑巢产卵;2023年,两只幼鹤破壳而出,成为湿地重生的“吉祥使者”。
2024年9月6日,新华社发表了《从“垃圾山”到“仙鹤湾”——辽宁营口永远角的变迁》一文指出:“丹顶鹤一家四口在永远角的故事,象征着这里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果。对于鸟类,永远角是它们的栖息地;对于城市,永远角是城市的绿肺。”
今天,走进永远角湿地,水环境的持续提升,让这里生机盎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画卷:春字起头,新生的绿意在湿地边缘泛起涟漪;盛夏时分,芦苇轻摇着夏日的清风,送来舒爽;秋季,层林尽染,湿地的火红与金黄辉映;冬季来临,白雪皑皑,冰封静谧。从“垃圾山”到“仙鹤湾”,永远角湿地的故事是一个生态奇迹。我市持续的水环境治理,让这里呈现勃勃的生机,它是全市人民为子孙后代谱写的一首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赞美诗。
地下管网的“微创手术”
治理水环境,一方面要从生态环境下手;另一方面,城市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也是需要持续啃下的“硬骨头”。
今年,我市统筹各方力量,系统性解决城市地下“静脉”梗阻,主城区新建排水管网35.47公里。其中包括:新建雨水管线12.77公里、新建排水管线22.7公里。新建排水管网更新了排水管网的使用年限,加大了管道管径,且雨污分流,避免了汛期排水对城市水体的污染,极大提升了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涝能力。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2020年,我市全面完成排水管网普查与修复。实施管网普查诊断与评估项目,共计完成排水管网普查600公里,并对126处关键节点进行水质分析。同时,发现管网严重淤堵75公里,管网缺陷约6000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实施了管网清淤及修复工程,共清淤约3.5万立方米,并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完成了管网6000余处的修复工作,所有问题均已解决。
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管理科科长李平介绍,截至到2020年,我市全面消除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截至2024年底,我市累计改造老旧管网211.5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20公里,主城区污水处理率实现全面提升。
全民守护“碧水公约”
周末清晨,鸟浪广场响起清脆的鸟鸣声。退休教师刘桂英举着望远镜,辨认黑嘴鸥和白鹭的区别。她参与编写的《营口湿地鸟类图谱》,已经发放数万册。
这种文化沉淀和行为养成始于2020年的“爱鸟周”活动。当年,我市在鸟浪广场、永远角湿地等地举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如今,全市有12支民间护鸟队,队员们自费购买望远镜和巡护设备,累计救助受伤鸟类300多只。
近年来,我市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在持续上升,这些可喜的变化取决于全民守护的“碧水公约”。在海边赏景的市民郭先生说:“随着市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普通群众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良好的水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市林草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蔡冬军介绍:“目前,大辽河沿岸主要植物为芦苇,散落分布着异型莎草、北独行菜、水蒿、蒲公英、宽叶香蒲等;沉水植物包括狐尾藻、眼子菜等;典型盐生植物主要是碱蓬草等。大辽河入海口附近的野生候鸟有5目9科44种。主要品种有:黑尾塍鹬、杓鹬、反嘴鹬、翘嘴鹬、大滨鹬、黑腹滨鹬、红腹滨鹬、弯嘴滨鹬、青脚鹬、黑翅长脚鹬、灰斑鸻、环颈鸻等多种鹬鸻类候鸟,还有斑嘴鸭、苍鹭、东方白鹳、花脸鸭、绿头鸭、燕鸥等珍稀鸟类。”
每年“爱鸟周”活动期间,我市都在营口市博物馆、万达广场、鸟浪广场、永远角湿地等地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广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创造良好条件。
水环境的持续向好,取决于全市人民的守护,其中污水处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孟凡斌介绍,为有效缓解营口市东部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的压力,同时满足改善老边河水质的迫切需求,目前,市汇信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营口市老边区污水处理厂。
该厂将作为钢铁工业产业区的配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助力区域污水处理效能提升与水环境改善。项目采用分期建设,近期处理能力为8000立方米/日,收水范围主要为敬业(营口)中板有限公司及老边铂泰布草洗涤中心;远期处理能力为15000立方米/日,收水范围为营口市老边区钢铁工业产业园内全部企业。项目建成后,排污口将设置于老边河,出水水质将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园区配套环保设施,这将有效减轻营口市东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压力。
与此同时,盖州市把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坚决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层层落实责任,上下联动,全力整治,补齐短板,综合治理。
盖州市是老城区,建成区内有1条黑臭水体,即护城河。它既是汛期行洪通道,也存在历史遗留一些排污口,造成水体轻度黑臭。
通过河道排查,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长治久清”的基本技术路线,盖州市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通过控源截污、底泥清淤、生态修复、垃圾清理、污水收集、挡墙砌筑、河底铺砌、污水提升、护栏安装等建设改造,积极落实盖州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作,并将黑臭水体治理与河道后期管护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做到污水应收尽收,从根本上解决河道两岸污水直排问题。
盖州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于2021年6月15日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2021年8月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1.31亿元,治理河道总长度11.47公里,已于2024年6月完工。
5月的大辽河岸边,晨雾中传来机械作业声。市水利局执法人员正沿着河岸巡查,身后的挖掘机正将一堆建筑垃圾装上卡车——这是全市河道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的日常场景。
自夏季清河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水利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打出“春雷行动”“春风行动”组合拳。通过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对省、市推送的入海河流环境问题点位逐一销号。在易堆垃圾地带增设公示牌和警示牌,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河长,形成“专人管、常态清”的管护网。
未来可期的“水韵蓝图”
站在辽河特大桥上远眺,汤汤河水像一条玉带蜿蜒入海。
根据最新规划,我市将实施“清水润城”工程:在钟屯河建设500亩生态湿地,同时,计划在民兴河新建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025年将实现重点河段生态修复持续提升。
夕阳西下,永远角湿地的芦苇荡披上了金色的纱衣。丹顶鹤一家四口站在浅滩上嬉戏觅食。王福全的渔船缓缓靠岸,船舱里的鲜鱼活蹦乱跳。他抓起一条鲫鱼,鳞片在余晖下闪着珍珠般的光泽:“现在的日子,就像这河水,越来越清亮咯!”
清波映日千帆过,鹤影衔云万里天。营口人用十年时间,在辽东湾畔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当丹顶鹤的鸣叫声再次掠过大辽河上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回响,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郑重承诺。
“十四五”期间治水大事记
2020年完成主城区600公里排水管网普查,修复6000余处缺陷
2021年启动沙河、熊岳河等7条入海河流总氮实现负增长
2022年永远角湿地首次发现丹顶鹤繁殖记录
2024年大清河获评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4年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均值比2020年降低比率攀升
2025年计划完成35.47公里老旧管网改造,新建智慧治水平台
数据链接
•2024年,营口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城市水质指数同比改善2.07%
•黑嘴鸥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1200只增长到1.1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