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治理推动城市更新

2025年08月01日

仲属宁

营口大辽河入海口的晨雾中,丹顶鹤的红色头顶在芦苇荡里若隐若现,老渔民王福全的渔网里跃动着肥美的梭鱼——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生动实践。

从永远角湿地的“垃圾山”蜕变,到地下管网的“微创手术”,再到全民守护的“碧水公约”,营口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画笔,在辽东湾畔绘就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壮美画卷,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永远角湿地的重生,是营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曾经堆积137万立方米垃圾的填埋场,经过土壤修复、微生物治理等系统性工程,如今成为丹顶鹤繁衍的栖息地。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城市生态空间,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观鸟经济、湿地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兴起,带动周边社区就业与消费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营口通过生态修复,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城市更新不仅需要“面子”,更要“里子”。营口主城区新建35.4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累计改造老旧管网211.5公里,将污水处理率从85%提升至98%,这一系列“微创手术”直击城市治理痛点。我市通过系统性管网改造,既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又从源头减少了水体污染,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的治理目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营口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老边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仅缓解了东部污水处理厂的压力,更成为钢铁工业产业园的配套设施,通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模式,推动园区绿色转型。这种“以环境治理倒逼产业升级”的路径,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在永远角湿地,12支民间护鸟队自发巡护——营口的生态治理,处处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这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更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营口通过“林长+志愿者”“社区大党委”等机制创新,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营口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对发展模式、治理体系、价值观念的全面革新。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我们不仅能守护好“清波映日千帆过”的自然美景,更能创造“鹤影衔云万里天”的发展未来。正如永远角湿地的丹顶鹤一家,当城市发展与自然规律同频共振,就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