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本报记者 肖 南
时间定格在2025年5月,“全国文明城市”花落营口。
为了这场“文明的成人礼”,她把宝贵的资金砸进了街巷的坑洼、楼道的昏暗、百姓的眉间;她敞开心扉,倾听每一声抱怨,回应每一份期待;更可贵的是,她的全市人民,从最初的怀疑旁观,到后来的挽袖同行,与她完成了一场最动人的“双向奔赴”。这来之不易的“文明”桂冠,是她和她的全市人民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强,共同书写的四张沉甸甸的答卷:一张“不放弃”的蓝图、一本“惠民生”的账册、一份“聚民心”的契约、一股“向未来”的合力。
一张“不放弃”的蓝图
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写进营口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政策不翻烧饼,措施持续深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敲。这种难能可贵的战略定力,穿透了时间的考验,确保了营口创城巨轮始终保持既定航向破浪前行。
从“九龙治水”到“一网统管”,从“政府主导”到“共商共建”,从“撒胡椒面儿”到“精准滴灌”,文明创建根植城市的每个角落、融入城市发展脉络。
在营口自贸片区服务大厅,“文明窗口”与“营商环境优化”同频共振;在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市民文化空间打造同步推进。营口从顶层设计精塑城市文明骨架,将文明基因植入城市发展DNA的长远谋划,用制度创新回应群众期待。
10分钟购物圈、就医圈、就餐圈、运动圈,圈出市民幸福生活的模样;精细施策、智慧监管,城市管理数字化提升行动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式处置、粗放式整治向主动式防范、精细化管理转变。站前区惠安社区构建的“群众点单、网格接单、社区派单、部门联动、网格善后”的闭环管理机制,让群众反映“社区里缺个助老食堂”的诉求马上得到回应。
今年两会期间,营口首次以人大代表票决方式确定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今年,营口将重建主城区水毁道路、建设居家社区助老食堂网络、改善校园办学及就餐环境等项目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背后,是政府压减一般性支出“过紧日子”,确保每年拿出70%以上财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本“惠民生”的账册
文明创建的难点,从来不在高楼大厦,而在百姓眉间。
居住环境更美一点,停车位更多一点,健身器材更全一点,办事更方便一点……本轮创建,营口不再仅仅仰望考核指标的天际线,而是俯身倾听城市缝隙中细微的民生呼唤。
创城伊始,营口便着手编织一张覆盖全市的“民生需求清单”,从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入手,在“麻绳最细处”攻坚,常态化整治“八乱”,清除城市“牛皮癣”;加大绿化美化力度,遍布街区的131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284个老旧小区、239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增设6万余个公共停车位、31座公共卫生间、40座便民充电桩,系统改造16条街路商铺台阶、17个农贸市场、21条主次干道,全面治理8条城区轻度黑臭水体,全方位优化城市空间。
全市1876个基础网格,用“绣花功夫”织就城市文明肌理,强壮城市“主框架”、畅通“微循环”。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就业促进行动织密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每月一场的“光明影院”让盲障人士感受声音里的光,遍布小区的爱心驿站让快递小哥有了停靠的港湾……从老人到孩子,从一线劳动者到新就业群体,从健康市民到残障人士,民生保障“一张网”、服务供给“全链条”、无障碍环境全覆盖,在营口,文明不是浮于表面,而如春雨般渗入柴米油盐,滋养着人们的生活日常。
一份“聚民心”的契约
当市民亲眼见证坑洼路变坦途、垃圾山成“仙鹤湾”、办事不再跑断腿……当一座城市愿为百姓的期待押上满满诚意,百万市民便会为了家园的体面挽袖同行。
曾经对清理门前杂物抵触的饺子馆老板老赵,如今成了义务监督员:“路修好了,灯亮了,客人也愿意多来坐坐了,咱自己哪能再给城市抹黑?”(下转2版)